100%

  ●卷五

  174永樂大典

  175笠澤叢書

  176司馬溫公年譜

  177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178王荊公詩注

  179黃道周夫婦所書孝經卷冊

  180黃道周疏

  181倪元璐手稿

  182甲申傳信錄

  183魯春秋

  184罪惟錄

  185爝火錄

  186流寇長編

  187敦煌石室影照本

  188宋槧劉夢得集

  189西湖老人繁勝錄

  190永憲錄

  191杭州古志

  192松月堂目下舊見

  193繡谷亭熏習錄

  194訂譌類編

  195句餘土音

  196郝蓮所選清人詩

  197明詩紀事

  198南宋寶祐四年登科錄

  199武林覽勝記

  200寒夜叢談

  201吴農祥遺稿

  202杜集袖珍版

  203張問陶日記

  204雲南備徵志與滇繫

  205煙海紀聞

  206朝鮮詩錄

  207石經儀禮考文不許兌入浙江

  208再記西湖老人繁勝錄

  209陳僅著述

  210胡珽

  211丁景鴻詩

  212柳枝詞

  213式敬編

  214章學誠事略及遺書本末

  215道聽錄手稿

  216中書典故

  217西域考古錄

  218小墨林詩鈔雜著

  219儒門法語

  220酒志

  221宗山著述

  222柳營詩傳

  223灌記

  224鐵華山館詩稿

  ○174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錄六卷, 【 邵位西先生所記同。】 凡一萬二千冊, 【 冊數與《明史》異。】 向貯乾清宮。其副本,在皇史宬,後因恭藏《聖祖仁皇帝實錄》,乃移貯翰林院。李穆堂侍郎始借觀,而副本闕二千四百二十二卷,擬奏請發宮中正本鈔補之,未果。嘉慶丁巳,乾清宮災,正本■〈火尾〉。其存儲翰林院者,庋敬一亭,無人過問。咸豐庚申之變,書漸亡失。光緒元年重修翰林院,庋置此書不及五千冊矣。明年丙子,繆小珊入詞館,詢之清秘堂,云尚存三千餘冊,求借觀不可得。丙戌,志文貞銳官侍讀,入清秘堂辦事,小珊始得借鈔人間稀有之本。癸巳,小珊重入京師,詢之館人,則僅六百餘冊矣。庚子巨劫,翰林院牙門闌入使館,藏書星散,《大典》僅存三百餘冊。宣統元年,學部請以歸圖書館。《藝風堂文集》言之最詳。

  按:全謝山入詞館,與穆堂共借《永樂大典》讀之,《大典》共二萬二千七百七十七卷,見《鮚埼亭集》,卷數小異。

  ○175笠澤叢書

  余家藏《笠澤叢書》,為後至元五年十一世孫惪原刊於書院,不分卷,以甲乙丙丁為次,後一卷補遺,書法類趙松雪,紙墨精良,有「輔國公如嵩印」、「怡情書室圖書」、「素心人怡情書室珍藏書畫圖章」、「信郡王恬齋素心人珍藏」、「信邸珍藏」諸小印。據邵位西先生書目云:「此書有宋蜀刻本,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又明李如楨校刊本,碧筠草堂仿元刊本, 【 吴人王岐所寫,不無訛字。】 嘉慶間許槤仿元刊本七卷。」又云:「錢遵王云,宋刊本祗上下二卷,又補遺一卷;元刊乃分四卷。」余家所藏至元刊本,正分為四卷,與《讀書敏求記》合。惟邵目云,書院本有三山王益祥跋,而此本無之。

  ○176司馬溫公年譜

  《司馬溫公年譜》,近所見者,桂林陳文恭公刻本。己酉三月,在長沙從劉笏雲借閱所藏明刊《溫公年譜》六卷,嘉靖壬辰涑水馬巒編輯,溫公十八世孫露校刻。馬巒序,闕前半首。露跋云:「公曾孫吏部侍郎伋扈蹕南遷,子孫因家浙之紹興山陰。露王父按察使相巴陵尹初,皆起家進士,堅有還夏之志,賷志而歾。露父解元晰,來夏奉祀。云云。」是溫公後人固嘗居浙,復乃復歸夏邑也。

  ○177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仁和邵位西先生博極羣書,嘗就所見諸家藏書記,錄於《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冊端,蠅頭細書,上下皆徧。咸豐間為瑞安項几山傅霖借鈔。辛酉先生殉節,書存項氏。同治己巳,先生之子子俊順年在江寧,介孫中頌言於項氏,得索歸;別寫副本流傳都下,祥符周季貺星詒、吴縣王芾卿頌蔚、武進董綬金康、山陰胡右階念修,皆有迻鈔之本。光緒癸卯,先生之孫伯絅章游吴門,見胡氏鈔本,乃更貽書中頌商定體例,繕校付刊。壬子之春,蟄居海上,從伯絅借觀,復為校勘新鈔之本,帀月而後卒業。茫茫浩劫,古籍將湮,抱此遺編,如游宛委,蕭寒寂寞中亦假以送日耳。

  ○178王荊公詩注

  宋李壁撰《王荊公詩注》五十卷,有劉辰翁評點者,乾隆辛酉海鹽張宗松清綺齋校刻本最精。邵位西先生藏元刊本,即張氏所仿刻者,中闕第三十、第<五>十卷末頁,劫後為錢塘丁氏所得,復以歸邵。余與伯絅同庽滬北,得見此本,前有位西先生長跋,詳述是書流傳端緒。適清綺後人張菊生,得元大德辛丑刊本,前有詹太和撰《荊公年譜》及劉歸孫序、王常題識,皆乾隆重刻本所無,全帙完好,古香可挹,書中有季滄葦印記,後輾轉歸豐潤張氏者。菊生先後得乾隆刻本至五六冊,今復得此,誠奇緣也。位西先生跋一通坿錄於後。

  謹按:乾隆間《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後編》元板類云:《王荊文公詩》,二函二十冊,宋王安石撰,李壁注,劉辰翁批點。壁字季章,號雁湖,登進士,累官禮部尚書、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諡文懿,事具《宋史》本傳。辰翁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人,少舉進士,宋末不仕。書五十卷,前有劉歸孫序,即辰翁之子也。又詹太和所著《王荊文公年譜》目錄後有墨記「僕頃問詩於須溪先生,及半山,則恨李注本極少,於是先生出示善本,併得其評點。茲不敢私,命刻之梓,期與四方學者共之。門人王常謹題。」常字士吉,安成人。蓋大德辛丑所刻,而歸孫序之。太和字甄老,桐廬人。每冊首有白文「謙牧堂藏書記」,末有朱文「謙牧堂書畫記」,俱橫長印。

  又按:乾隆六年辛酉武原張宗松重刊《王荊文公詩》,序云:「十年前購得華山馬氏所藏元刻本,間取通行《臨川集》勘之,篇目既多寡不同,題字亦增損互異,乃歎是書之善,不獨援據該洽,可號王氏功臣也。史稱季章嗜學如飢渴,今《雁湖集》不存,他著錄亦盡逸,惟是書見稱藝林,而流傳絕少,因重鋟以廣其傳。」又曰:「李氏之注王詩,猶施氏之注蘇詩,任氏之注黃、陳二家詩也。山谷、後山詩注,尚有前明雕板;東坡詩注,則宋漫堂先生獲宋槧不全本,補綴刊行,今遂家有其書矣。獨是書絕無僅有,近代藏書家若絳雲,若傳是,俱不列其目;華山馬氏至晚始得之,故《道古樓書目》亦未之載。衎齋沒後,復隨雲煙飄蕩,流轉數姓,歸予插架。」又曰:「是書首尾完好,惟卷端失去魏鶴山序一篇,第三十卷、第五十卷失去兩末頁。」又曰:「須溪評點雜亂注中,觀者目眩,今芟去,使李注孤行,更覺心目開朗。」又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張載華識云:「先兄青在,每以失去鶴山序為恨,訪求不得。宗人芑堂,好古士也,客冬於武林鮑氏知不足齋,錄以貽予、爰屬延一姪補刻卷端。」又張燕昌識云:「乾隆乙未冬十一月二十三日,余於杭城好友鮑以文知不足齋鐙下,得觀李雁湖注《王荊文公詩》宋槧不全本一卷之三、卷十五之十八、卷二十三之二十六、卷二十七之二十九、卷四十之四十七,凡十七卷。目分上中下,每卷尾有庚寅增注,前後有『晉府書畫之印,』及『李氏德圭』諸印。吾宗青在先生曾得馬氏藏本付梓,以不得魏序為恨,今鮑氏宋本有之,亟錄以俟補入,并詳所見卷帙,冀好古者廣其傳焉。」今按張青在刻本所自出,即此本也。第三十卷、五十卷尾缺頁正同。而書中間有夾籤,乃刪薙須溪評點而設。所云得之華山馬氏,此書印記乃吾鄉沈椒園先生所藏,豈流轉數姓,而馬氏晚始得之,不復加圖印歟?道光己酉,余得之琉璃廠文華堂書肆。先有張君重刻本,重鄉先輩椒園先生故物,且須溪評點亦自有意致,乃以八金易置案頭。頃讀《天祿琳瑯後目》,知內府尚有完全元槧本,前有詹太和《王荊文公年譜》。張青在重刻序例,恨荊公獨無年譜,姑取《宋史》本傳刻附卷首,不知原書自附年譜也。又有劉歸孫序,及王常題識,刻書年月。張君但據陳直齋解題,恨不得魏鶴山序文,不知魏序作於嘉定七年,季章門人李西美醇儒初刻是書之時,宋本有之,元本未必重載也。謙牧堂乃大學士揆敍家印記。揆敍乃明珠之子,刻《通志堂經解》之成德,其兄也。咸豐元年六月二十日辰記。

  ○179黃道周夫婦所書孝經卷冊

  漳浦黃忠端公書《孝經》卷、冊各一,忠端夫人蔡氏所書《孝經》卷一,漢陽葉氏所藏。忠端自跋,一為辛巳秋,一為辛巳八月,皆請室中筆墨也。 【 冊舊藏亳州何氏。忠端自題曰:「第二十九本有跋語五條。」卷舊藏元和毛氏,有忠端自跋一,彭紹升所作頌一。】

  按:忠端公《孝經》別本自跋云:「嚮在西庫寫此經一百二十本,其七本有補《豳風》, 【 庶人章末引詩云:「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書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餘八十本俱依石臺原本,又三十三本以『聿修厥德』移於『天子』之首。西庫無佳筆,俱用禿筆書之」云云。葉氏所藏,殆即其時所書?

  蔡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孝經》卷題「崇禎甲申秋望日偶錄」,蓋臨忠端書。葉氏又云:「夫人書《孝經》別一卷,末題『明忠烈文明伯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妻蔡氏玉卿書於石養山中之齋室』,凡二十九字, 【 先生嘗為夫人易名孝徽。】 不著年月。忠烈諡,隆武以贈,此卷當是丙戌後作。

  忠端嘗進《孝經大傳》,其序云:「臣繹《孝經》微義有五,著義十二。是十七者,以治天下,選士不與焉,而士出其中。」蓋深痛于楊嗣昌、陳新皆奪情而起,無父無君之言滿天下,乃退述是經,以補講筵之闕。崇禎庚辰,被逮白雲庫下,諸獄卒不敢有望于公,惟日奉楮札丐書。時公拷掠備至,血肉淋漓,日據敗几書《孝經》以當役錢而已。忠端《孝經》定本,善化賀耦庚先生嘗刊於黔中。余家有是本,幼童入塾,即以是本課之。

  ○180黃道周疏

  忠端屢上疏,言:「自古迄今,決無數米量薪可成遠大之猷,吹毛數睫可奏三五之治者。」又云:「自古外患未弭,則大臣一心以憂外患;小人未退,則大臣一心以憂小人。今獨以遺君父,而大臣自處於催科比較之末。行事而事失,則曰事不可為;用人而人失,則曰人不足用。」此數語,自來亡國之臣皆蹈此轍,可勝歎哉!

  ○181倪元璐手稿

  倪文正公元璐手稿四冊。前二冊皆疏稿,大抵為戶部尚書時事,論兵餉、漕糧、開採、鈔幣、鹽務、車戶,凡九首,格式與本朝奏摺略同。書牘三通、詩文一百十首,中多涂乙。舊臧紹興陳氏留古齋,今為日本長尾甲雨山所得,余從張菊生轉假讀之。忠貞遺墨留天地間二百七十年,乃為東人所獲,惜哉!

  按《四庫書目》:《倪文正集》十七卷,續編三卷,奏疏十二卷,講編四卷,詩集四卷。文淵閣著錄其詩,又收入《乾坤正氣集》。別有《鴻寶應本》十七卷,今有傳本。又公門人唐九經嘗梓公遺詩,未見。

  ○182甲申傳信錄

  《甲申傳信錄》鈔本四冊,當湖穉農錢■〈甹只〉撰,凡十卷,每卷以四字標目:卷一曰「睿謨留憾」, 【 癸未八月至甲申三月。】 卷二曰「疆場裹革」, 【 秦、晉、燕死難諸臣。】 卷三曰「大行驂乘」, 【 甲申三月在京殉難諸臣。】 卷四曰「跖餔餘臠」, 【 李闖拷掠諸臣。】 卷五曰「槐國衣冠」, 【 李闖除授京省偽官。】 卷六曰「赤眉寇略」, 【 李闖始末。】 卷七曰「董狐剩筴」, 【 甲申前後楚、豫、燕、齊事略。】 卷八曰「桑郭餘鈴」, 【 吴三桂借兵復仇始末。】 卷九曰「戾園疑跡」, 【 偽太子始末。】 卷十曰「使臣碧血」, 【 左懋第北使殉節始末。】 自敍云:「一時人士所紀述者,有《國變錄》、《甲申紀聞》、《國難紀聞》、《見聞紀略》、《國難睹記》、《變難確傳》、《燕都日記》、《陳<濟>生再生錄》、《孤臣紀哭》、《陳方策揭》,凡十餘家。」今諸書傳本不恆見,蓋遺佚者多矣。

  ○183魯春秋

  《魯春秋》,不著撰人姓名,記魯王監國時事。其《監國紀》有云:「弘光元年乙酉夏五月,南京不守,江南及浙西郡咸望風下,杭諸紳奉皇太后命,敦請潞王翊鏐監國。甫三日,因原任都督陳洪範籍士馬錢糧北款,錢塘知縣顧咸建不從棄去,諸生沈乘建守城之策,百姓暱王慈,立殺乘。原任兵部主事王道焜、行人司行人陸培不應召自殺。」云云。按:王、陸二公死節,見於紀載綦詳,獨沈乘被殺,知之者鮮。《杭州府志·忠義》亦不載其人。稱[乘]字孚中,仁和諸生。武林且款,乘獨大言誰主降議可斬,請留方、鄭二總兵合守,空武林門外民廛宿師。猝死,論者追惜之。《魯春秋》祗傳鈔本,特表而出之,以補志傳之闕。

  ○184罪惟錄

  劉翰怡京卿得海寧查伊璜所著《罪惟錄》,凡一百冊,分紀、志、傳三門。其書崇禎曰「毅宗烈皇帝紀」,弘光曰「安宗簡皇帝紀」,後列魯監國、唐王、桂王則書曰「附」。志其目二十七:曰天文、曰五行、曰冠服、曰藝文、 【 專錄敕撰書及賜碑。】 曰輿圖、曰禮、曰樂、曰土地、曰貢賦、曰屯田、曰河渠、曰班爵、曰陵志、曰科舉、曰直閣、曰銓部、曰典牧、曰茶法、曰錦衣、曰學校、一[曰]職官、曰外戚、 【 缺。】 曰將帥、曰鹽、曰數、曰封爵、曰屬夷。傳凡三十五:曰皇祖禰列傳、曰皇后傳、曰太子傳、曰諸王列傳、曰翼運王國列傳、 【 徐壽輝等。】 曰翼運外臣傳、 【 蔡伯顏等。】 曰啟運諸臣傳、 【 功臣。】 曰抗運諸臣傳、 【 靖難。】 曰理學諸臣傳、曰經濟諸臣傳、曰□□[荒節] 【 二字破損。】 諸臣傳、 【 內有三楊諸臣。】 曰致命諸臣傳、曰諫議諸臣傳、曰諷諭諸臣傳、曰清介諸臣傳、曰乘時諸臣傳、曰循謹諸臣傳、曰文史諸臣傳、曰武略諸臣傳、曰播匿諸臣傳、曰隱逸傳、曰俠烈傳、曰獨行傳、曰庸誤諸臣傳、曰方外、曰藝術、曰回誤: 【 兩傳三人,張沈論之曰悔、高明天淵、李徵臣論之曰傲。】 曰閨懿、 【 分子目。】 曰宦寺、曰奸壬諸臣傳、曰叛逆、曰西蕃、曰蠻苗、曰勝國列傳、曰外國。別有列朝帝紀逸篇、列朝逸傳,則紀傳刪餘也。紀前序一首,為全書之敍;志前序一首,則專論志列者。二序草書學晉人,藝風定為伊璜自書。伊璜於莊氏史案牽連罹禍,而不知其閉戶著書,乃有此巨帙,為弘光作紀,大書廟諡。雍、乾間書禁至嚴,此書幸存,二百餘年沉薶祕籍復出人間,奇已!書中於本朝未入關前,則書曰「東師」;入關以後,書曰「北師」,並無「胡」、「虜」字樣。每卷首眉間,有「大清順治三年編」、「大清順治四年編」等字,疑為後來人所增,亦不知何所據也?

  按:伊璜原著,本名《明書》,為百二十卷,後改名《罪惟錄》。其自敍署名左尹,字曰非人,有「他時復原名之日,即此書亦復舊明之日」語。伊璜名繼佑,以應試時吏誤書作佐,遂名繼佐,入粵後乃隱名曰左尹云。

  ○185爝火錄

  《爝火錄》三十二卷,江陰雲墟散人李本天根撰。記甲申以後福、潞、唐、桂、魯諸王事,起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莊烈帝殉社稷,至康熙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魯王薨于金門止,凡十有九年。後有附記一卷,則康熙二年至二十九年臺灣鄭氏始末、三藩叛後之事。有乾隆十三年六月自序。名爝火者,深嘅夫三王臣庶以明末餘竊,不自照燭,妄思西升東墜,遂取滅亡,為可哀也。卷首有論略一卷,持論極有識。又有紀元續表一卷。引用羣書一百十七種,又采各省通志及諸家文集、年譜三十七種。其書用編年體,排日紀事。前數卷紀李自成破燕京及南都立國事,最繁重;後數卷紀永明王事,稍簡略。書中多載奏疏、文檄、書牘,為他書所未見者。今亦為劉氏嘉業堂所藏。引用書目坿錄于左:

  《御覽資治[通治]通鑑明紀綱目三編》、《明史》、《通鑑紀事本末》、《三藩紀事本末》、 【 青浦楊陸榮采南。】 《綏寇紀略》、 【 吴梅村偉業。】 《大事紀》、 【 沈國元。】 《甲乙事案》、 【 竹塢遺民文秉蓀符。】 《先撥志始》、 【 文秉。】 《明末五小史》、 【 王氏三餘集。】 《明季遺聞》、 【 鄒漪流漪氏。】 《南北略》、 【 計六奇。】 《殷頑錄》、 【 楊陸榮。】 《酌中志》、 【 劉若愚。】 《求野錄》、 【 客溪樵隱鄧凱。】 《也是集》、 【 自非逸叟。】 《明朝怪異雜記》、 【 襄陽道人石麟。】 《核真略》、 【 鳧岫楊任[仕]聰。】 《所知錄》、 【 錢秉鐙餘[飲]光。】 《東明聞見錄》、 【 行人司行人瞿其[共]美。】 《足徵錄》、 【 堵雪懷。】 《甲乙史》、《甲乙彙略》、《樵史》、《國變錄》、《忠逆定案》、 【 方以智。】 《國難錄》、 【 徐凝生。】 《公道單》、《明紀輯略》、《啟運錄》、《明名臣賢行錄》、《崇禎遺錄》、《崇禎宮詞》、《流寇始末》、《甲申忠義傳》、《寇志》、《知寇子》、《三朝要典》、《平寇傳》、 【 趙吉士。】 《誌忠傳》、《忠義傳》、《續表忠記》、《忠貞軼記》、 【 順天教授徐君懋[懋賢]。】 《偵俠記》、 【 志□。】 《蜀難紀略》、 【 太倉沈豹文。】 《亂蜀始末》、《兩廣紀略》、 【 華復蠡。】 《兩粵新書》、《粵遊記》、《嶺南詩紀》、 【 土隼蒲衣氏。】 《倣指南錄》、 【 康范[范康]生。】 《閩游月記》、 【 華廷獻。】 《維揚殉節略》、 【 史德威。】 《疁城慘屠錄》、《江陰城守記事》、 【 許重熙。】 《江陰守城死事諸人傳》、《江上遺聞》、《海角遺編》、 【 七峯樵道人。】 《海濱私記》、《海甸遺聞》、《虞山妖亂志》、 【 馮己蒼舒。】 《過墟志感》、《閩幕紀略》、 【 許旭九。】 《閩中雜記》、《畫壁遺稿》、《安龍逸史》、 【 溪上樵隱。】 《滇攷》、《滇黔耳聞》、 【 溧陽蒼水老人彭珏。】 《孫可望據雲貴始末》、 【 馬玉。】 《征西機略》、 【 稽永福。】 《征行紀略》、 【 馬君輝玉。】 《北游紀略》、《南歸草》、 【 黃孔昭。】 《北墅緒言》、《北墅手述》、《政餘筆談》、《雞窗剩言》、《柳軒叢話》、《思菴閒筆》、《三垣筆話[記]》 【 李給諫清。】 《嘯虹筆記》、《堅瓠集》、《翦寇錄》、《誅巢新編》、《萬花金谷》、《談往》、《議撮》、 【 于燕方。】 《愚公考略》、《復社紀略》、《太白劍》、《懷秋集》、《遣愁集》、《快心傳》、《桂園夜話》、《蠻司合誌》、《憶記》、《曠園雜志》、《一席紀聞》、 【 顧杲命子點麃輯。】 《錄異》、《板橋雜志》、 【 余無懷。】 《肅松錄》、 【 譚吉璁。】 《後鑒錄》、《冥報錄》、 【 陸麗京。】 《成仁錄》、 【 屈大均。】 《輟耕錄》、《野史》、《義史》、《杞史》、 【 沈國元。】 《綏史》、《寄園寄所寄》 【 趙吉士恆夫。】 《觚賸》、 【 鈕玉樵琇。】 《岳半主人偶編》、《大有奇書》、《西臯外集》、《盛京賦》、《拾燼餘聞》、《殉節錄》。 【 徐敷一名玄紀左懋第使。 使下疑脫數字或當曰使北事也。】

  參攷諸書:《畿輔志》、《江南通志》、《山東通志》、《山西通志》、《河南通志》、《四川通志》、《湖廣通志》、《江西通志》、《浙江通志》、《福建通志》、《廣東通志》、《廣西通志》、《雲南通志》、《貴州通志》、《常州府志》、《蘇州府志》、《無錫縣志》。

  取裁諸書:《李忠毅公年譜》、《華鳳超年譜》、《張玉笥死難事略》、 【 許重熙。】 《堵文襄公傳》、《洪承疇行狀》、 【 洪士銘。】 《吴梅村集》、《陳孝威壺山集》、《侯朝宗集》、《魏叔子集》、《錢牧齋集》、《汪琬堯峯文集》、《錢陸燦集》、《瞿起田集》、《金道隱集》、《戴名世集》、《邵長蘅集》、《朱彝尊集》、《李翰業集》、《沈歸愚文鈔》、《陸銕莊集》。

  ○186流寇長編

  一

  《流寇長編》二十卷,吴江戴笠耘野、崑山吴喬[殳]修齡同輯。紀明季流賊始末,起崇禎元年戊辰,終康熙三年甲辰。前十七卷,以一年為一卷,排比月日,紀載綦詳。卷十八下,增「甲申剩事」四字,其敍闖、獻事,兼載弘光、隆武、永曆三王事,至桂王為吴三桂戕害而止。末有流寇長編始終錄一卷、補遺一卷。前有自敍二首,痛言思宗好察,好佞,好小人,好速效,好自大,好自用;廷臣善私,善結黨,善逢迎,善蒙蔽,善守資格,善因循,善大言虛氣,煤山之禍衆力所成,闖賊獨受其名耳。其後論列國事敗壞所由,凡四十八事。於天、崇兩朝朝政之窳,兵機之失,言之痛切。是書僅鈔本,為禮邸舊藏,有「宗室文慤公家世藏」、「禮邸珍貺」。[■〈貝元〉]、「檀尊藏本」、「禮府藏書」四印。伯羲祭酒藏書之一, 【 書面有王文敏公題字。】 近為張菊生所得,藏涵芬樓,余借觀記其大略如此。

  二

  閱《流寇長編》卷十七,紀甲申三月甲辰日一事,云:「京官凡有公事,必長班傳單,以一紙列銜姓,單到寫『知』字。兵部魏提塘,杭州人,是日遇一所識長班亟行,叩其故。於袖出所傳單,乃中官及文武大臣公約開門迎賊,皆有『知』字。首名中官則曹化淳,大臣則張縉彥。此事萬斯同面問魏提塘所說」。按:京師用長班傳送知單,三百年來尚沿此習,特此事絕奇,思宗孤立之勢已成,至中官、宰相倡率開門迎賊,可為痛哭者矣!

  ○187敦煌石室影照本

  上虞羅叔蘊振玉喜藏書,耽翫古籍,攷訂宋、元版本尤精確。辛亥京師變亂,避地日本西京,乃以所得敦煌石室影照本 【 原本為法人伯希和親至石室所得,伯以影照本轉餉叔蘊。】 影印十八種,皆中土久佚之珍祕,石室遺書之精華。蓋原卷既歸歐洲,東方學者無從窺見,叔蘊節縮衣食為之傳布,俾千年祕笈復顯於世,彌可寶貴。叔蘊於每書後皆有考訂,精博無倫。士鑑購得之。茲列其目如左:

  《東山學舍精印鳴沙石室佚書總目》

  《隸古定尚書》 【 夏、商、周書。】

  《糜信春秋穀梁傳解釋》

  《論語鄭氏注》

  《六朝寫本晉紀》

  《春秋後國語》

  《閫外春秋》

  《水部式》

  《沙州圖經》 【 附《西州圖經》。】

  《諸道山河地名要略》

  《十道志》

  《張延綬別傳》

  《太公家教》

  《陰陽書》

  《星占》

  《修文殿御覽》 【 附《免園策府》。】

  《唐人選唐詩》

  右十八種,用玻璃版上等宣紙精印,大小悉照原卷尺寸,與原迹絲毫不爽,誠奇觀也。前十七種均為原卷舊題;惟唐詩一種殘闕,無標題,叔蘊以所寫皆唐人詩,又確為唐人寫,乃以《唐人選唐詩》名之云爾。

  ○188宋槧劉夢得集

  日本平安福井氏崇蘭館,多藏宋、元板本舊籍,中有宋槧《劉夢得集》三十卷,外集十卷,為東山建仁寺舊藏,相傳千光國師入宋時齎歸,後歸福井。陽湖董授經康,收藏考訂與叔蘊相伯仲,壬子之春,相將東渡,僑居西京,崇蘭館藏書遂得徧覽。劉集首尾完善,乃假歸,以珂羅板影摹,佳紙精印。集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中縫有刻工姓名,書體遒麗,純仿開成石經,真海內奇寶也。授經自跋謂:「際此流離轉徙,牽於結癖,投擲鉅貲,以印此書,殊不自量,然獲此百部行世,不啻貽傳百部真本。舉凡舊鈔明刻,訛謬相繩,藝林嚮奉為珍祕者,可概供覆瓿。」於中山是編功匪淺鮮。讀是跋,為是書幸,又為董君嘅矣。

  ○189西湖老人繁勝錄

  《永樂大典》卷七千六百三杭字部,有《西湖老人繁勝錄》一卷,向無傳本。甲寅冬,繆筱山得於京師,後歸菊生,刊入涵芬樓叢書。惜魚豕滿目,余觕為校正之。其書雜記臨安故事,自歲節朝賀、孟夏詣景靈宮、佛生日、端午節、六月六日崔府君生辰、暑月納涼、孟秋行幸、中秋觀潮、冬孟駕詣景靈宮、寧宗聖節、一陽節、預賞元宵,以及春教秋教殿司諸軍水教,次第鋪敍。上自朝儀,下至市易、僧尼、瓦子、勾欄、戲劇,凡器用、飲饌之屬,纖悉畢具,亦《武林舊事》之亞也。

  ○190永憲錄

  《永憲錄》六卷,江都蕭奭撰。卷首紀祖宗創造制度,卷一紀康熙六十一年事,卷二紀雍正元年事,卷三紀雍正二年事,卷四紀雍正三年事,卷五紀雍正四年事,卷六紀雍正五年至六年二月以前事。鈔本每葉中縫有「唫梔僊館」四字,惟一卷書「周氏小嫏嬛館」,蓋兩家合鈔本也。此鈔本先大父舊藏,同治七年自太原南歸,行河洛間時,積潦數百里,車行至艱,載書之車屢覆,往往墮泥淖中,夏抵杭州,發匧則書為水戹,多朽腐不可收拾,此本文字亦大半殘闕,其可辨識者十之六七耳。余嘗摘錄其自敘文,曰:

  恭惟聖祖仁皇帝,聰明□□□□文武,享國六十有一年,深仁厚澤,淪浹萬方。我世宗憲皇帝繼□□統,峻德豐功,殊恩異惠,不崇朝而徧海宇,重熙累洽,□□□□。小臣伏處草茅,生逢聖世,每思歌詠□□。皇史實錄,所未得見。歲壬寅□□□恭載□□□授受之時,適閱邸鈔,因略記大端。既伏讀登極詔,引孔子三年無改之義,且有永遵成憲不敢更張之旨。故復蒐集甲辰及戊申二月以前事,備諒陰後三年,而實見我世宗憲皇帝寧人敷治,事事必推本於先帝;成模大烈,善則歸君之美。孝思所至,蟠際上下,日月合璧,五星連珠,而天昭其瑞,河清五省,穀秀九歧,而地啟其祥;百歲駢登,三男並育,而人臻其慶。千古未有之事,萃於千古未見之時。且草野遺賢,盡蒐羅而在列;積賦浮租,悉蠲除以更始。明良喜起,物阜民安,何其至哉!若夫放流誅殛,聖代豈廢兵刑,彼天潢覬覦之萌,由十年儲位之虛,愚氓浮議,□□□一二奸頑造作無稽,以污人聖德惑衆,聞究之霧□□□世宗憲皇帝之光明正大,昭然億萬臣民之心目,亦諸人之自絕於天耳。□□因時變易,罔非監于先世舊章,今上皇帝復加裁酌,必曰奕祖攸行,此聖祖仁皇帝所以垂法萬世也。集既成,其中殘失良多,以多聞者續之。或曰:「不慎,其以僭妄取戾歟?」小臣曰:然然否否。生太平之世,飲和食德,皆當不忘累朝之盛美,況丁未秋,有一切詔旨許官吏紀載刊刻共曉之令,遂竊取以有斯編,奉揚詔意,名為永憲云。其凡例附後。乾隆十七年歲在壬申,嘉平上浣,江都草澤臣蕭奭拜手恭紀。

  按是書世閒傳本,繆萟風前輩得殘本一卷,刻入叢書,欲得余家殘本補之。時客海上,未暇歸檢藏籍,後數年而萟風歾矣。鈔本闕字太多,今掇拾記此,以存槩略云。

  ○191杭州古志

  杭州古志,北宋圖經無考,至南宋而有臨安三志。

  乾道志十五卷,惟壽松堂孫氏藏宋槧殘本三卷,采入《四庫全書》,其後凡三刻:仁和丁氏《武林掌故叢編》本、仁和孫氏影宋本、會稽章氏四川刻本。

  淳祐志,存者僅六卷,見阮文達《四庫未收書目》,胡書農學士從《永樂大典》錄出,釐為十六卷,於寺觀獨詳,見學士《崇雅堂詩集》自注。丁氏《武林掌故叢編》本八卷,題曰《淳祐臨安志輯逸》,蓋原稿經亂又佚其半矣。

  咸淳志百卷傳鈔本,得九十六卷,則錢塘汪氏振綺堂景宋刻本也。

  ○192松月堂目下舊見

  一

  順德李仲約侍郎藏《松月堂目下舊見》六冊,鈔本,不著編輯人。侍郎據書中「康熙三十五年二月三十日隨上親征」及「先考皇八子」云云,定為廉親王允禩之子。允禩,於雍正四年命圈禁高牆,改名阿其那者也。書中紀載,首國初創業主帥,次天聰年主帥,次順治年主帥以及議政大臣、參贊大臣、隨征明大臣,次康熙年議政大臣、參贊大臣,雍正年議政大臣、參贊大臣、軍機大臣, 【 七年六月初十日,以西北兩路軍興,欽派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密為辦理軍機事務。按軍機大臣之設於雍正初年,人人知之,而未詳年月。《東華錄》、《南省公餘錄》、《養吉齋叢錄》皆云雍正初,此則年月日皆具,亦故事所當知者。】 乾隆年議政大臣、參贊大臣、軍機大臣,次宗人府,次領侍衞內大臣,次散秩內大臣,次內閣, 【 分滿、漢。】 次翰林院,皆詳著爵秩姓名,及任事年月。議政、參贊以下,并詳其升、授、署、調、降、革、薨、卒,漢人或注其籍貫。 【 以上僅就所見第一冊言之。】 天潢貴冑能秉筆紀述,至為難能,而其書不傳,可嘆也!

  二

  《目下舊見》首葉載詩一首,云:「可喟當年一念差,因何流落帝王家,我本西方一衲子,黃袍換卻紫袈裟。」蓋世祖之作。舊時傳世祖棄臣民,實遁跡為僧,疑為齊東野人語。吴梅村清涼山讚佛詩,相傳詠世祖端敬皇后董鄂氏事,有指《目下舊見》所載詩為證者。細繹詞意,疑是世祖未升遐之前所作語,若禪悟,不可肊斷也。

  ○193繡谷亭熏習錄

  吴尺鳧《繡谷亭熏習錄》稿本,舊藏瞿氏清吟閣。庚辛劫後,丁松生得集部稿本二冊,起楚辭,終明人別集,凡二百一十餘種,惟闕總集。《清吟閣書目》亦為丁氏所得。據書目,《繡谷亭熏習錄》八冊,此當是原書第六、七冊。近歲丁氏書散出,湘潭袁伯夔得之。仁和家印臣昌綬又得經部《易》類一冊,乃與集部并為校刊。《易》類凡一百五種,原冊內有坿記一紙,備載子目:《易》一百二十九、《書》三十、《詩》三十一、《春秋》五十九、《周禮》十三、《儀禮》十、《禮記》二十三、《三禮》六、《樂》八,是《易》類尚闕二十餘種,似為未成之稿。同里先正遺書放紛,斷璧殘珪,彌可珍惜。印臣好右[古]勤學,尤有足多者。

  ○194訂譌類編

  湘潭葉奐彬吏部藏杭堇浦先生《訂譌類編》六卷,其目曰義譌、事譌、字譌、句譌、書譌、人譌、天文譌、地理譌、歲時譌、世代譌、鬼神譌、禮制譌、稱名譌、服食譌、動物譌、植物譌、雜物譌,凡十七類。自序言:「丙寅春,海寧門人范鳴遠鶴年邀予作觀海之游,因寄其聽濤樓者幾半載,爰出是編與老友俞正之楷共相訂質,暇時遂次而編輯之。」按是書無刊本,舊藏漢陽葉氏平安館,奐彬將梓行之,長沙變亂之餘,此事遂廢。

  ○195句餘土音

  全謝山《句餘土音》三卷,嘉慶間廣州有刻本。癸丑,吴興劉承幹貞一得鈔本八冊,分為三十二卷,鄞人陳銘海星涯注。銘海,諸生,性嗜書,手鈔鄉先輩詩文集盈篋,卒年七十七,著《鷗雨山莊詩草》,見光緒《鄞縣志·藝文》七。注文極繁富,不免博而不精之弊。卷一至卷二十八,皆甬上故事及詠四明土物;卷二十九,為擬薤露詞,凡七十五首;卷三十之三十二,為甬上雜歌,皆為明季忠義而作,江東風節,炤灼千古。甬上一隅,遺聞軼事可傳者如此之衆,以今絜古,當何如耶?

  ○196郝蓮所選清人詩

  一

  杭州駐防旗人郝蓮,字青門,號飯山,自號石甑山樵,著《說餅齋吟草》。丁氏《杭郡詩三輯》采其詩,誤作錢塘人。近烏程劉翰怡得其所選國朝人詩凡五十六冊,蓋從朱氏結一廬散出者,與華陽王雪岑所藏二十冊,紙墨一色,皆精鈔本,蒐采極博。余從兩家借觀,綜其所采諸書凡三十八種,皆總集也,編次體例尚未盡善。窺其選錄之恉,實主闡幽。卷首以亭林為之冠,明季遺老甄錄最夥,或系小傳,遺聞軼事往往而在。起國初,訖乾嘉間。詳於山澤而略於臺閣,以詩存人,用意良厚。每卷尾間,自記校讀歲月,始于庚寅,訖于乙未,用力可謂勤矣。翰怡欲為劍龍之合,余謀諸雪岑,慨然諾之,亦文字中一重公案也。

  余記此後兩月,復得三六橋都護所刊《柳營詩傳》云:「青門善畫耽吟,終身不娶,蓄書數萬卷,著《西湖竹枝詞》、《說餅齋集》,嘉慶初浙江布政南昌劉鉽為刊詩一卷。」

  二

  郝氏詩選中有朱彬儒、龔藍田、張元麒三人詩,皆杭人,為《詩輯》、《續輯》、《三輯》所未經搜及者,亟錄存之。

  朱彬儒字錢湖,錢塘人。  《冬日同郝青門俞蕈香游龍門嶺》:「探奇須絕頂,雙屐躡層雲;木落山逾瘦,磵深泉不聞。偶逢樵牧侶,暫與鹿糜羣;目極蒼茫際,前峯正夕曛。」 《仲春作》:「鳴榔驚曉夢,新水溢方塘;日暖花如醉,春晴草亦香。湘簾籠翡翠,芳砌睡鴛鴦;無事研書坐,鶯嗁晝漸長。」

  龔藍田字是璋,號半聾,錢塘布衣,精篆刻。 《送別吴子俹思歸里》:「寒風欺瘦骨,悵望白雲留;縱有千尊酒,難銷萬斛愁。覆巢危已甚,結隱念應休;料得高堂在,相憐戒遠遊。」《送劉子小山》:「千山連抱水環圍,聽唱驪歌送客歸;惆悵別情誰得似,江南江北鴈分飛。」

  張元麒字孔書,號樸庵,錢塘人,喜吟詠,善飲酒。憶三十年前朝夕過從,嗣出,各為饑驅,而樸庵兩遭回祿,四喪其妻,年五十甫得子,居室又遭煨燼,於是席卷一空,潛居江口,旋聞病歾。余與蕈香往訪,盡日不得其居址,蓋其耿介之性恥于干人,寄居外家,隣里不知其姓。其後屢詢居人,言其外家亦已遷移,不識又在何處,不特其詩稿不可得,即其子亦不可知。茲于舊篋中得其寄懷詩一首錄後: 《秋日寄懷諸友》:「憶自論交久,憐予見日疏;豈因鴻鴈少,不寄一行書。別後秋將晚,相思月落餘;問君重九日,把酒意何如?」

  右三人皆窮巷癯儒,姓名不出里閈,郝氏以故舊之交,錄其數什,幸而獲存,不可聽其湮沒也。

  又《續輯》卷三十二,有陶鞶,錢塘人,字兩峰;郝選作磐,錢塘布衣,字淨蘅,有《兩峰草堂詩鈔》。《三輯》卷十九,有陸沺,字文水,錢塘人;郝選作錢塘舉人,有《螺峰草堂集》。

  ○197明詩紀事

  陳松山給事田輯《明詩紀事》百餘卷,所收明人別集五百餘種、總集二百餘種。國變後,貧不能出都,乃以此七百餘種之書全售於日本人。先是,張菊生聞陳書至滬,將籌二千金購之,未及議值,而先為東人所得。惜哉!

  ○198南宋寶祐四年登科錄

  莊芝階舍人家藏《寶祐四年登科錄》,榜首為文信國,而陸秀夫、謝枋得並列二甲。天水將亡,而是科人才獨盛,黃薌泉先生嘗為長歌詠之。按錄中凡六百一人,其最著者:二甲第三人羅掎,廬陵人,饒雙峰高弟;四甲第四十一人柴隨亨,與其兄弟隱於櫸林九磜之間,人稱柴氏四隱;四甲第八十一人陸夢發,官太府寺丞,有《烏衣集》;四甲一百五人黃震;四甲第一百十七人舒岳祥,學者稱閬風先生;五甲第三十八人薛嵎,有《雲泉集》;五甲第一百二十一人胡三省;五甲第一百七十人陳著,有《本堂集》。是科覆考檢點試卷官為王應麟。錄首載六月一日准敕依格賜進士期集錢一千二百貫文、小錄錢五百貫文;七月一日准省劄為期集所支用不敷,再給降題名小錄錢一千七百貫文,並見詩注。劫火以後,此錄不知尚在人間否?

  ○199武林覽勝記

  堇浦先生著《武林覽勝記》四十二卷,無刻本,友石山房高氏藏鈔本,題「仁和杭世駿大宗輯,東里盧文弨召弓校」。其目為水利、隄塘、橋梁、園亭、寺觀、祠宇、古蹟、名賢、方外、物產、塚墓、碑碣、卷帙、書畫、藝文、志餘、外紀,體例與《西湖志》相近。志餘、外紀各卷,采摭尤備。舊為何春船元偉藏,又有「何夢華元錫」印。春船錄《兩浙經籍志》一則于卷前,云:「賜書堂孫氏嘗以此書進呈,外間稿本流傳絕少。」

  ○200寒夜叢談

  《寒夜叢談》三卷,仁和沈梅村赤然撰。曩錄入《杭州藝文志》,未見刊本,比得新陽趙氏光緒乙酉刊本。第一卷談理,取前哲之美言寓言有關於持身接物者,蓋刺取諸史諸子精言而發明之,體類連珠,而不作駢儷語。二卷談禮,自敍謂邇來吾鄉喪葬婚嫁諸禮多不合于禮,因舉古禮而以今俗類舉之,以示砭俗之義。三卷談瑣,多述官直隸時所聞見,頗關掌故。末附論作文作詩及學書凡數則,蓋為其子弟輩道也。先輩隨筆纂錄,皆不虛設如此。

  ○201吴農祥遺稿

  吴星叟徵君農祥,譔著宏富,見於乾隆《杭州府志·藝文》者凡三百四十二卷,而世間傳本絕尟。相傳徵君遺稿藏蕭山王小穀太史家。丁氏八千卷樓藏徵君手稿二十九冊,其後丁氏書歸江南圖書館,此本乃復出于金陵市上,孫康侯峻得之。余又見楊見心家有《流鉛集》十六卷,一章藻功序,方文輈楘如選定,徵君子裕僧彌校字,嘉慶丁卯泰州宮節溪增祜藏。跋云:「游京師時,王徵君平圃所贈,平圃則得諸浙人云。」

  ○202杜集袖珍版

  儀徵鄭楓人澐官杭州知府日,嘗刊《杜集》,曰玉句草堂本。其自敍謂:「《杜集》槧本不下數十百家,箋釋注解言人人殊,乃取舊本之善者刊為袖珍版。勞人僕僕舟輿,便行匧也。箋注概從刪削,以少陵一生,不為鈎章棘句以意逆志。論世知人,聚訟紛如,蓋無取焉。」余舊藏此本,行役萬里,必以自隨。楓人有《玉句草堂詩集》,未見。楊芷夝《雪橋詩話》中載其一詩,又有詞三卷,為其壻竹友所刻。 【 楓人以召試得中書,官杭州,修府志,體例頗善。】

  ○203張問陶日記

  張船山日記二冊,自題為《己庚雜記二卷》,首葉五行云:「此乾隆己酉、庚戌冬春之際,從棧道北上紀程之書也。僕戊申春北上,己酉夏西還,己庚之際又北上,辛亥夏又西還,遊雲棧四,此其一也。惜前後三次皆無日記,聊存此以為談助。嘉慶丁巳正月元夜,重訂于京師。」末一葉自序云:「武陵漁父入桃花源,及歸,處處誌之,蓋桃源人自忘情而漁父固有情人也。余北馬南船,足跡半天下,然煙雲過眼,情隨事遷,每於燈窗默坐之餘,偶一追念舊游,往往昏如隔世,以今視昔,感嘅深矣。近自己酉閏夏以來,訂散記一編,一身之動靜喜怒,逐日記之。家居從略,出遊則瑣屑必書。日積月增,濫如市儈間酒肉帳簿。東坡詩云:『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余亦恐歲月易遷,浮跡難定,聊藉此以留之而已。遂州張問陶,夢名麟青,書于鳳縣客舍,時乾隆五十四年,除夕前一日燈下造。」冊中所記,纖悉必詳,每雜以詼諧之詞。排日有詩,以詠史事者為最勝。其夢名麟青,他書所未見也。舊為姚伯昂所藏。伯昂,船山門下士。道光乙酉得於廠肆,今在張紹原元普家。

  ○204雲南備徵志與滇繫

  山陰王樂山某,在阮文達滇督幕府,與修《雲南通志》,與文達持議不合,辭去,著《雲南備徵志》若干卷,以示師荔扉。荔扉同時著《滇繫》一書,亦與《通志》有異同也。《滇繫》既刊行,樂山所著世尠知之。前乎樂山者,有倪某在鄂文端幕府,著《滇雲歷年傳》,滇中有刊本。倪氏後人流寓昆明,版尚存,而印本絕少。樂山《備徵志》,葉柏皋提學滇中,嘗以稿本寄上海商務館印行之,惜尚缺五卷,無可蒐尋矣。倪君佚其名字,性兀傲,居文端幕,每晨起即收拾臥具,中弆白金百,以備資斧,至夕始啟之,日以為常,蓋示偶不合即襥被去也,時人目為「倪怪」云。

  ○205煙海紀聞

  《煙海紀聞》鈔本八巨冊,不著撰人姓名,自署曰閒園散人,紀道光間禁煙事。首錄黃鴻臚摺子;次廷臣會議摺及諭旨;次林文忠擬議章程摺二、片奏二,附戒煙藥方;次林文忠為欽差大臣諭各國夷人文一道。此後記載,不分門類,略次年月,凡上諭十六道,浙撫、閩督、浙提督、江督、廣督、直督前後奏摺十八、奏片三,四省督撫會奏摺一,欽差伊里布奏摺一,楊提督奏摺一,廣督撫咨浙撫藩、咨欽差伊咨文各一,漳州知府、乍浦同知稟各一,裕撫致周督書一,林文忠家書一,粵人致閩人書一, 【 無姓名。】 又英國人呈皇帝文、照會閩提督文、偽示文、致定海地方官書各一,又白夷供詞一,又雜采粵東日報、各州縣探報,全粵義士公檄、三元里義民告白、小說目錄、感事詩、日記、書札、謠文 【 駢體。】 之屬。最後則夷人照會及要求款目、奏定和約摺子, 【 附清單。】 而以廷臣議覆收稅事宜摺子終焉。揣其詞意,似是粵東人所為。雖編次漫無條理,而於此案本末大略已具,亦足資後來考鏡矣。

  ○206朝鮮詩錄

  先工部兄手鈔《朝鮮詩錄》,凡四冊,蓋從洪洞董研秋檢討文渙借鈔。第一冊自偰遜、鄭夢周以下至女道士許景樊各詩,皆全錄《明詩綜》。自王徽以下至高麗妓德介氏止,凡十家,似是入國朝後詩人。其後又錄鄭夢周詩,幾盈二冊,繁簡失當。又自柳得恭至李豐翼二十九家中,如申錫愚有與馮魯川、王霞舉、黃翔雲倡和之作,朴珪壽有贈沈仲復、董研樵 【 即研秋。】 之作,趙雲周、徐衡淳、申轍朮、宗源奎、趙徽林均有和仲復、研樵、霞舉、翔雲之作,徐相雨有懷倪豹岑、方小東、李芋仙之作,俞致崇有同許海秋、黃翔雲、王顧齋、董研樵謁顧亭林祠之作,則皆同治初來游京師者。二百年來,朝鮮詩人奚止此數,董君采輯未博。以其為先兄遺墨,且首尾精整,無一率筆,乃裝治而謹弆之。

  ○207石經儀禮考文不許兌入浙江

  阮文達《石經儀禮考文》書面有一木記,曰「濂溪周氏書屋刊,在蘇揚發兌,奉憲諭不許兌入浙江。」此語殊不可解。

  ○208再記西湖老人繁勝錄

  《永樂大典》卷七千六百三杭字部,有《西湖老人繁勝錄》, 【 似從《大典》本迻鈔,非原本也。】 繆藝風前輩得于京師,以貽張菊生,刊入涵芬樓祕笈。是錄紀南渡臨安繁盛之狀,自來未見著錄。鈔本不精,譌敓滿紙,菊生屬為校勘。客舍無書,僅為校正譌字,疑者闕之。西湖老人不詳其姓名,錄稱寧宗聖節,又言慶元間油錢云云,似作追溯語,當是理、度兩朝時人。所紀起歲節聖駕登殿奏賀,訖於守歲飲酒、雪夜散絮胎紙被、飯貼子諸事,皆按歲時月日次第記事。其大者,若郊壇祠祀、禁中大宴、春秋教場、登門放赦;其細者,市易、僧尼、戲劇、瓦子、勾闌,凡器用飲饌之屬,纖悉畢具,間以市井俚語,如操土風。凡有標題,不復提行。遠不逮《夢粱錄》、《武林舊事》體例之善,大抵信筆記述,與吴自牧、周密有意著作者殊科。然如所言金國奉使賀生辰一節,及京都有四百四十行及四山四海諸名目,多出於二書之外。當日行都富庶,朝野酣嬉之象,殆可于言外見之。涵芬樓刊成後,原本不知何緣復出?孫康侯于滬上書攤得之,自秣陵寄示,乃重識其緣起如此。

  ○209陳僅著述

  鄞人陳僅,字餘山,又號漁珊,道光間官陝西,歷延長、紫陽、安康諸縣,有惠政。所著《濟荒必備》一卷、《捕蝗彙編》四卷、《南山保甲書》一卷、《竹林答問》一卷、《讀選意籤》一卷、《文莫書屋詹詹言》二卷、《繼雅堂詩集》二十卷。其《王深寧先生年譜》一卷,訂錢竹汀王譜之譌,尤四明文獻所繫也。

  ○210胡珽

  仁和胡珽,字心耘,官太常寺博士,僑居吴下。好收宋元舊本書,手自校勘,有得即記。與吴葉廷琯調生友善。咸豐庚申冬避亂滬瀆,辛酉四月歾於旅舍,年四十,藏書散亡。所著《石林燕語集辨》、《嬾真子錄集證》二書,皆未刊。余輯《杭州藝文志》,錄其目以存其人,蓋里中無復有知其人者矣。調生《吹網錄》卷五,附載其所記校勘語十二條,則亂後追憶,病中以屬調生者;卷六,載心耘輯字文紹奕事實六條,尤吉光之片羽矣。

  ○211丁景鴻詩

  吾郡丁葯園禮部澎,與仲弟景鴻弋雲、季弟瀠素涵,並有詩名,時號鹽橋三丁。先高祖暨先大父兩輯《杭郡詩》,葯園、素涵詩皆入選,求弋雲詩不得一字,先大父嘗以為恨。後四十餘年,丁丈松生踵前例為《三輯》,得弋雲詩數首。劫火之餘,獲此零璣碎玉,殆所謂曠世相感者歟。又前輯求周介石禹吉詩,亦不可得,僅于葯園傳後附載名字,丁丈又得之,拾遺之力可謂勤矣。

  ○212柳枝詞

  青浦王蘭泉先生主講敷文書院,嘗以《西湖柳枝詞》課士。時阮文達公為巡撫,謂自鐵厓沒後五百餘年無繼聲者,而鈍翁《姑蘇柳枝詞》和者亦尟,因徧徵吴越士大夫同作者凡數百人,文達序而行之。今此詩刊本不可復得矣,《湖海詩傳》僅載山陰吴傑、分水章柱、歸安邵保和三家。

  ○213式敬編

  楊靜岩景仁,嘉慶乙丑進士,官刑部,著《式敬編》,皆當官為政之要舉。前代善行,分類記述。中有恤囚一門,道光間張仲甫舍人刺取刊行,蘭渚侍郎署「司獄法戒」四字,以貽各省府州縣司獄、吏目、典史各官,用意良厚。今廢按察使,改設法官,新法待獄囚主寬仁,然未若此書所述寬嚴得中無流失也。

  ○214章學誠事略及遺書本末

  桐城蕭敬孚穆,記章實齋先生事略及遺書本末。鄉邦文獻,後生小子罕知之者,今全錄之。

  實齋先生姓章氏,世居浙江會稽之道墟。其祖父以上,嘗客遊北方,遂入大興籍。父鑣,曾登乾隆元年丙辰恩科順天舉人,官湖北應城縣知縣。先生幼讀書而資極魯鈍,其父頗以不能世其家為慮。顧先生資雖魯,而好深湛之思,隆冬盛夏,讀書恆至午夜不倦,每有所得,輒筆之于書。年十六,其父官湖北某縣時,彼地有柯先生善教學,其父延入官齋督之學。先生自經柯先生指授,學乃大進,尤好讀乙部之書,常有論說。年四十,應乾隆四十二年丁酉順天鄉試,乃改歸會稽原籍,中式舉人。戊戌成進士,歸班銓選,後官國子監典籍,又改知縣,不到省,主講直隸蓮池書院及永平府、河南歸德府各處書院。中間又應安徽之和州,直隸之永清,湖北之天門、石首,安徽之亳州各州縣聘修志書。至乾隆五十六、七年,兩湖總督鎮洋畢秋帆制軍創修《湖北通志》,特請先生為總纂,又延一時英俊數人為分纂。先生乃別出心裁,發凡起例,推陳出新,為同事諸人所駭。先生于諸分纂中,除其老友桐城胡雒涒徵士虔外,一概以奴隸視之。諸分纂積不能平,因先生為制軍所重,無敢誰何,一時不敢不唯唯聽命。逾年,高宗純皇帝特命畢公入覲,別委他人署湖督,而先生勢孤。畢公回任尚遙遙無期,一時分纂諸人,各於當道讒言蜂起,且指摘先生所筆于例不合,籤條百出。而諸當道均于修志事不甚了了,乃以諸人批駁各條令先生一一覆答。先生乃為駁議一冊以復之,且力詆分纂諸人一無所知,妄肆譏評。知勢不能為,乃作書以謝畢公,即以己所總纂各類席捲而去。又以年已六旬,精力漸衰,遂不復應當代名公之聘。

  嘗一訪舊交左良宇、胡雒涒于桐城,居數月,縱觀龍眠之山水,顧而樂之,將有終焉之志,遂回紹興,卜居于塔山之下。牙籤萬卷,明窗凈几,乃取笥中逐年所著,分冊命鈔胥繕為清本,凡三、四十巨冊。特造蕭山王晚聞太史宗炎家,託為細加編訂。王公應命,精心鈎稽,逾年乃就,時在嘉慶六年辛酉。書成而先生歸道山,享年六十有四,王太史乃將所訂本仍歸先生長子華紱。

  數年後,華紱力不能刊,乃求華亭姚春木徵君椿,只就《文史通義》一種,選刻內外篇五、六冊,刊本行世。最後,章氏子孫于全編力不能守,乃歸之鄉人沈霞西。沈氏家有四萬金藏書。至咸同之間,沈氏家亦漸落,乃將四萬金之書悉售之於揚州書賈,而章氏之書又為紹興水澄巷某書坊得之。又數年,先生族人章小雅以重資向某書坊購出,遂挾此書回道墟。中途遇大風波,舟覆,小雅力抱此書躍水而出,此書遂一逃于水阨也。

  至光緒甲午年,小雅病歿,書又歸諸乃兄壽康,穆均得時時假閱之。王太史將書分三十卷,前為《文史通義》內外篇,凡十二冊;中為《文集》內外篇,凡十冊;末為《湖北通志稿》,凡八冊。《文史通義》係論修史各條,與唐人劉知幾分道揚鑣。劉氏所論為史法,先生所論為史意;劉氏乃論官局纂修,先生所論為一家著述。體大思精,遠過劉氏。《文集》多當代名人碑傳及熙朝掌故,文筆與《文史通義》不同,即以古文而論,亦不媿為一代作者,竹垞、西溟諸公所不及也。《湖北通志》雖未成書,而所纂各類及其序例,均出前人意表,實在阮文達、謝蘊山二公兩廣志之上。先生之書,大旨如是。光緒戊戌,章壽康以貧故,託穆將此書作押于歸安,吴申甫出三百金得之。未幾,吴氏書坊失火,吴君狂奔,將此書自火出之,乃歸周萊仙,此書又一逃于火阨也。

  周萊仙封翁平日素服膺章氏之學,將募人照王太史所編分卷繕寫,欲為付梓。乃鈔甫完工,周君物故。其鄉人言,周氏子孫欲力要穆代贖,日再三催之。穆念此書兩遭水火之阨,非章先生默自呵護,不得兩全,擬籌資且將此書代贖,募資付梓,不欲此書自我而亡焉。沈子培先生命書原委,穆舊有記載及所為章先生別傳兩文,鈔入文集,未及攜出,乃將兩文大意節錄一篇,以應先生之命云。

  癸卯九月二十四日,桐城蕭穆草于南昌府署西室之寄舫。

  ○215道聽錄手稿

  焦里堂《道聽錄》手稿凡二十巨冊,中似分類,蓋讀書隨手紀述者,老輩勤學精力過人有如此。其中所記,多國初雍乾間人文集中語。然如全謝山集,當里堂時人間尚無刊本,故據以為異聞,今則人人知讀《鮚埼亭》矣。

  ○216中書典故

  仁和王正功字莪山,又號拙餘,著《中書典故》八卷。書分六門:曰官制、曰職掌、曰儀式、曰恩遇、曰建置、曰題名,末卷為雜錄。前有杭堇浦序,後有乾隆五十七年錢塘趙輯寧素門跋。又乾隆三十年自敍一首,言官內閣二十年,由中書舍人升典籍,出為襄陽同知,告歸,乃成是書。首葉有字數行,言刻板字不必大,每葉幾行,行幾字云云,蓋將付梓而未成者。乾隆《杭州府志·藝文》列此書目,今乃得覩鈔本。《杭郡詩三輯》有王正功詩二首,僅書錢塘人,無小傳,并不知其仕履。得此帙,可以補丁氏之闕矣。素門為次閑先生之琛父,《杭郡詩續輯》作趙■〈典〉,或以避寧字故改名耳。 【 按葉名灃《橋西雜記》云:「嘗欲撰輯《中書舊事攷》,後見仁和王正功《中書典故彙紀》八卷,甄錄考證至為詳核,遂棄其稿。」】

  ○217西域考古錄

  海寧俞浩撰《西域考古錄》十八卷:一蘭州府,二西寧府,三涼州府,四甘州府,五肅州直隸州,六安西直隸州,七鎮西府,八迪化直隸州,九伊犂惠遠城,十塔爾巴哈臺,十一喀喇阿爾,十二庫車,十三烏什、阿克蘇,十四葉爾羌、和闐,十五喀什噶爾,十六西藏,十七《蒙古源流》書後,十八記魚通各土司、俄羅斯攷略。有東昌知府海鹽朱錦琮序,稱其「徧采緗素,實事求是。邊塞之險要,疆域之沿革,今昔之形勢,攻守之難易,縷析條分,瞭如指掌。其時,欽定《新疆識略》尚未進呈頒行,四香以其見聞編纂成帙,粗具梗概,圖說皆略,要亦大輅之椎輪矣。」浩字湛持,號四香,嘗游山左,客先大父幕中。《花宜館詩》中有「窮愁一意著奇書」之句,為四香作也。

  ○218小墨林詩鈔雜著

  項蓮生孝廉鴻祚,善填詞,有《憶雲詞》甲乙丙丁稿四卷行於世。許邁孫丈重刊;譚復堂撰傳,謂其詩不多作。今崔磐石方伯得其《小墨林詩鈔》、《小墨林雜著》手稿凡四冊。詩曰《焦尾琴》,以其家不戒於火,詩稿盡■〈火尾〉,追憶得之者;曰《枯蘭集》,則以喪其姬人,多幽憶怨斷之音。《雜著》為駢散文及箴銘之屬。卷端有許文恪、勞季言小印。刧火所遺,惜無好事為之刊行也。

  ○219儒門法語

  《儒門法語》,長洲彭南畇先生集先賢語錄以訓士者,蕭山湯文端公重刻之,道光己酉徐梅橋制府澤醇又刻于蜀。咸豐初元,先大父寄示先君子,冊首書云:「辛亥九月自成都寄彥偉收。讀書之暇,取而覽之,便知終日擾擾,有多少可媿處;隨處檢點琢磨,即是聖賢教人改過工夫,於身心自有益處。修餘老人識。」慶坻珍弆此冊,時時展誦。文端跋語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是所望於躬行實踐之儒,讀之彌懍懍焉。

  ○220酒志

  先曾王父夔州府君,博極羣書,仕不廢學,嘗撰《酒志》二十八卷,為目十二:曰原始、辨性、述義、備注、詳品、稽典、列事、紀言、考器、徵令、錄異、識餘,徵引書目多至千數百種。稿本存道福堂書樓。比寇亂,羣書散亡。同治初,余歸自晉陽,檢拾殘編,■〈广外勤内〉得卷十三稽典五、卷十四列事一、卷十五列事二,凡一冊,至可痛惜。爰裝治成帙,俾後人永寶之。冊面字為公遺墨,卷中黏簽增補者凡數十事,蓋稿成後續增者。

  ○221宗山著述

  歗梧司馬宗山,姓魯氏,博學彊識,與鄧笏臣、俞小甫、邊竺潭、吴晉壬合刻所為詞為《侯鯖詞》,其詩曰《窺生鐵齋集》,又《希晦堂雜著》若干卷。

  ○222柳營詩傳

  杭州駐防三多,字六橋,撰《柳營詩傳》四卷,蓋裒集杭州滿洲駐防營中諸老輩之詩。自巴泰 【 乾隆壬午舉人,官光祿寺丞。】 以下至玉昌, 【 故江蘇糧儲道,咸豐庚申在浙守營有功,辛酉全家殉難,赫特赫納之從子。】 凡三十人,又閨秀二人,末附為詩餘者三人。篇什雖不甚多,而百數十年間滿營文物之盛,約略可見。其書刊于光緒庚寅、辛卯間。二十年後遂有黍離之歎,是書之存,不可謂非幸矣。前有俞曲園師序。六橋自言采錄各家專集;其無專集者,采諸廷澐巖《武林城西古蹟考》。澐巖姓巴爾達氏,廩貢生,工畫能詩,著《蒼雪齋詩》、《湖山勝蹟補遺》、《武林城西古蹟考》八卷,今亂後不知其書猶存否?又盛愷庭丈元,嘗著《杭防小志》,亦未刊行,亂離之後其家子姓彫落,此書遂不可問。

  ○223灌記

  灌縣彭洵,字古香,為陝西知縣,有循聲,歸田後撰《灌記》四卷。卷一輿地記,言「古繩橋俗名索橋,宋名評事橋。國初,橋已久廢,惟設義渡以濟。嘉慶八年,邑知縣吴君仿舊制重建,始更名安瀾云。」謹案:先曾大父官灌縣知縣,實成此橋。《小羅浮山館集》有詩紀其事,先大父《花宜館詩鈔》中亦有詩。道光間東軒吟社嘗以命題,胡書農學士諸公詩,見《清尊集》。

  ○224鐵華山館詩稿

  家筠軒先生《鐵華山館詩稿》八卷,分《水石吟》、《覃懷紀行詩》、《江皋集》、《初衣集》、《初衣續集》,詩多憂時感事之作。其《初衣集》自識有云:「偶有所觸,輒增感愴,劃然而嘯,不自知涕泗之何從也。」《初衣續集》自識云:「劍南詩『心游萬里關河外,身臥一窗風雨中,』語極惻楚,『平生所學為何事?後世有人知此心』,則頗激昂自負。年來拈管,謝惻楚而喜作激昂語,亦豈知激昂之無非惻楚哉!』蓋先生官戶部郎,直軍機處,咸豐庚申之變,先生隨恭邸留京,抗阻和議,請殺巴夏里,時不能用,為同列所擠,辭樞廷差,以道員候選授江西鹽道。告歸,創鐵華吟社,首尾凡九年,年八十一而卒。其詩如《讀宋史》六首、《江城懷古》四首,皆隱痛於宗社蒙恥,外侮日深,如聞雍門之琴、漸離之筑矣。

  ●卷六

  225遼刻石經柱拓本

  226涿州雙塔諸碑記

  227雅州高君碑

  228涪州雙石魚

  229德陽上庸長碑

  230梓潼逍遙樓三字碑

  231梁天監十三年題名石刻

  232杭州顧豹文塚

  233杭州鎮東樓碑

  234道統十三贊

  235淳化閣帖宋刻原石

  236谿州銅柱

  237湖南學政衙門漢韓玄故物

  238于謙填河鐵犀銘

  239郎兆玉墓磚刻地券文

  240衛毅夫壙記

  241吴越金塗塔拓本

  242雲泉山風水洞唐人題名

  243吴越國投太湖水府銀簡玉簡

  244曇山朱文公題名

  245唐代朱氏墓誌銘

  246曲阜元代殘石

  247九鐘

  248宋湘弔李長庚詩

  249么妹

  250黃體芳詩

  251李慈銘四君詠

  252鄧承修奏議刻本

  253王先謙贈詩

  254趙啟霖贈詩

  255華陽宋濂祠墓

  ○225遼刻石經柱拓本

  涿州馮俊甫孝廉,貽我遼刻石經柱拓本八紙。柱凡八面,俗稱為八棱碑,沙門惟和書。首行文曰:「大遼涿州涿鹿山雲居寺續祕藏石經塔記。」又得房山西峪寺石經拓本凡一百二十三紙,則俗所稱小西天寫經是也。

  ○226涿州雙塔諸碑記

  涿州城東北隅有雙塔,俗呼為南塔、北塔者。塔前有金天會十年智度寺供養塔燈記,又明嘉靖十三年重修智度寺鐘鼓樓碑,又嘉靖十四年新建智度寺天王殿記碑,頓詵[銳]撰。國朝順治二年重修智度寺碑,馮銓時為禮部尚書、宏文院內院學士。按二塔皆唐時建,智度寺在南塔下,雲居寺在北塔下,寺久圮,二塔皆完好。塔四周刻佛像,累石圍之,石上書「護塔之石」四字,下書善人某某造,或一二人,或十餘人,無年月。北塔下有遼碑一、 【 乾純元年。】 元碑一、 【 至元十二年王岫撰。】 明碑三。 【 嘉靖十二年王道撰、萬曆壬寅馮時行撰、崇禎十六年唐誠撰。】 天會碑前列鄉人將仕郎試大理評事李端謀撰,同泰寺沙門法諝書,後列邑長彰信軍節度使、金紫崇祿大夫、檢校太保、知涿州軍州事、清河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張元徵,中散大夫、起居郎、同知涿州軍州事、都騎尉、東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寧獬,涿州軍事判官、文林郎、試祕書省校書郎張綱。案:元徵,見《金史·張汝弼傳》碑所結銜與史合,惟崇祿大夫乃遼避太宗諱,光改崇,見《遼史·百官志》,意金初沿襲未改歟?祕書省,據志當作祕書監。

  ○227雅州高君碑

  雅州府城東二十里 【 一作十五里。】 姚橋鎮,有高孝廉祠,祀漢高君貫方、貫光兄弟。中為景賢堂,堂之側高君碑在焉,完好,微有缺損。昔韓小亭觀察泰華,始訪獲此碑於野,扶而植之。咸豐六年丙辰,何子貞編修視學來訪碑,碑在榛莽中,屬雅州知府張君、雅安知縣王君建祠,移碑祠中,碑側觀察、編修皆有題識。余於己亥三月按試寧遠,先經雅州,謁祠讀碑,尋訪高君闕。問土人無知之者,一縴夫獨能識其處,因紆道行田塍間,望見石關,下輿仰瞻。一闕文曰「漢故益州太守武陰令上計史舉孝廉諸部從事高頤字貫方」, 【 隸書二十四字。】 一闕文曰「漢故益州太守陰平都尉武陽令北府丞舉孝廉高君字貫光」。 【 隸書二十四字。】 右闕下層一柱壞,上層橫列隸書二十四字,與闕文同。闕前後上下及左側,刻畫人物車馬之屬約百餘種。徘徊久之。按:洪氏《隸釋》,以為高頤一人之闕。王氏《輿地紀勝碑目》,以為高君兄弟二人之闕。顧南原《隸辨》,是洪而非王。海昌錢鐵江大令保塘《清風室文鈔·漢高君二闕跋》,定為高君兄弟二人之闕。《隸辨》云:「兩闕,一有高君名字,一不稱名而字缺其一。予所見六十年前石刻,貫字之旁刻云『缺一字』;近世所見,乃有以光字補之者。」慶坻屬雅安令唐君椎拓眎之,光字明顯,旁刻三字蓋已磨去矣。

  ○228涪州雙石魚

  涪州江中雙石魚,先曾大父《小羅浮山館詩鈔》有《鑑湖石魚篇》云:「石刻雙魚,一銜芝草,一銜蓮花。官是邦者,有循良績則見。明吴江陳良謨知涪州,江中石魚出者三。」江中有宋、元、明人題名。姚彥侍方伯為川東道時,得石魚題名百餘種:北宋二十三,南宋六十三,元十一,明以來不錄。石魚在江心,非冬春水涸不得見,椎拓者少,故大半完善,而蜀中金石諸書卒未著錄。物之顯晦,固有時耶?余入蜀晚,不獲覩方伯拓本,聞王詠齋丈所述如此。

  ○229德陽上庸長碑

  德陽縣黃許鎮道左,有石刻「上庸長」三字,光緒九年知縣吴鼎摹刊,旁有跋云:「鎮北有漢上庸長司馬君孟臺神道,見顧南原《隸辨》。碑久薶晦,學使南皮張公時得之,今殘石尚存,字多剝落,惟餘三字可辨,因以原碑甃甎封護之,而別刻三字於此。」余因紆道訪原碑,「上庸長」三字摩挱可識,字體峭拔,碑陰存上半,螭首完好無損。按:《隸辨》引《字原》,云在漢川,今為漢川州,屬成都府;實則碑所在已隸德陽縣境。德陽距漢州四十里,明代德陽縣故屬漢也。

  ○230梓潼逍遙樓三字碑

  梓潼縣武連驛覺苑寺,有顏魯公書「逍遙樓」三字碑,款識二行。前一行,「□□十年十月六日宿武連縣尉郭凡」十五字,以下剝落不可辨;後一行,「大歷五年正月一日顏真卿書」。按《山西金石記》,蒲州府逍遙樓有顏魯公大字石刻,又廣西臨桂亦有摹刻,每字徑二尺七八寸,後署「大歷五年正月一日顏真卿書」,則此碑亦後人所摹刻耳。

  ○231梁天監十三年題名石刻

  梁天監十三年題名石刻,在雲陽縣磨厓,椎拓者少,字極完整。文曰:「天監十三年十二月,鄱陽王任益州軍府,五萬人從此過,故記之」。後有宋人題字四行,曰:「嘉定九年花朝前七日同郡鄭子思為拂塵於六百九十八年之後□□」,二字橅黏,上一字似是「王」字,下一字似是「屯」字,其下有「巽趙錦夫侍行德顯天麟」十字,最後小字二行,云:「元祐八年十二月廿七日因打碑遊此記之」。按《梁書》,鄱陽忠烈王恢,文帝第九子,天監十三年以荊州刺史遷益州。武帝本紀及恢傳同。是蓋其入益州時題名也。先伯祖曼雲公《硯壽堂詩鈔》有《雲陽山中觀梁天監十三年鄱陽王題名詩》。

  ○232杭州顧豹文塚

  杭州陸軍協司令部築營於饅頭山上,山舊名吴家山,其地多塋墓。內有面東一穴,壙堅固逾常,力破而入,棺木完好。棺上紅帛銘旌,金書「敕授文林郎河南道監察御史晉封奉政大夫諱且□ 【 按此字已模糊。】 顧公之柩」凡二十五字。塚內有磚刻銘一,文曰:「康熙三十一年歲次壬申癸丑月二十七日寅時,先侍御易簀自銘,銘曰:『物必趨於盡兮,理必然也。曰舍故而就新兮,吾未能掉臂而入也;唯委順而遷化兮,斯古今才不才之所共習也。』康熙四十三年歲次甲申十二月丙子日,不孝男之珽泣血百拜敬書,藏於吴家山之塋域。」按:顧且菴名豹文,《杭州府志》有傳,先高祖《杭郡詩輯》錄其詩。之珽字月田,亦有詩。後嗣式微,無人守墓,亦可悲已!

  ○233杭州鎮東樓碑

  浙江巡撫署之東偏有鎮東樓,在保安橋側,明萬曆癸未建。樓下有碑,首行曰:「浙江開府鎮東樓記。」碑文為資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奉命總督薊遼保定諸軍事、前巡撫浙江、賜飛魚蟒龍服、食從一品俸餉梁張佳胤撰。按《明史》,萬曆十年春杭州兵變,浙撫吴善言不能治,命佳胤代善言,一月而亂遂定。文敍平亂事頗略。似惑於形家言,以省城舊有鎮海樓, 【 今存,即俗稱鼓樓者是。】 乃建茲樓以配之。佳胤去浙,代者為蕭廩, 【 字可發,己丑進士,江西萬安人。】 乃伐石補刊張文,則甲申四月也。佳胤字肖甫,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自薊遼召還,理部事,尋為御史彈劾,謝病歸,卒贈少保,諡襄敏。工詩,有《崌崍山房集》,陳臥子稱其莊雅為李、王後勁。余修郡志,蒐訪明以前石刻得之,杭人殆無知是樓緣起者。

  ○234道統十三贊

  咸淳《臨安志》載宋理宗御製伏羲以下迄於孟子贊各一首,暨詔諭刊碑十六,賜國子監,即《玉海》所謂道統十三贊是也。明正德間移立杭州府學,碑石尚完備。國朝倪濤山友《武林石刻記》闕文王一石,阮文達《兩浙金石志》錄《潛志》舊文補之。光緒元年乙亥,丁竹洲丈摘取十五碑中字摹寫成文,不足者更配合上下偏旁,集刻補之,築廊屋以護之,顏曰「道統石室」。十八年壬辰,修治府學尊經閣,於後圃得原刻文王贊一石。閱六百年,神物重還,可謂奇矣。

  ○235淳化閣帖宋刻原石

  壽松堂孫氏藏淳化閣帖,宋刻原石為孫景高先生仰曾藏,庋置寶石峰下寶石山莊。莊久廢,今石存孫仁甫炳奎家,略有斷缺。帖後梁山舟學士跋云:「往余於先叔祖深父先生齋頭見舊拓閣帖石本也,而上有銀錠■〈釒〈寰,戶代宀〉〉紋,相傳宋時賈相門客從賜本摹出,故仍棠棃之舊。今春孫君景高於西吴舊家購得帖石若干枚,洗剔苔蘚,椎拓一本示余,精采煥發,絕類宿覯。覓前帖校一過,凡字迹波磔石片剝蝕之處,無毫髮差,殆宋刻原石無疑,惟失去鍾繇及謝萬書數百字耳。」辛丑臘日景高自跋云:「余素嗜石刻,每見傳搨舊本,輒愛翫不釋手,欲仿寶晉停雲之韻事,裒刻以供墨林清賞而未逮也。張君■〈艹巳〉堂為余購得閣帖舊石若干校於禾中故家,剜剔苔蘚,聯綴斷裂,椎拓一本,取他本十餘種參校,無有同者。汪君天潛出示梁氏所貽深父先生鑒定藏本,校之,纖毫無不脗合,蓋即此石原拓也。委棄有年,摹拓絕少,故豐神完美。就中與諸本尤異者,卷三『瓌之頓首』下有『秋』字,卷七《朱處仁帖》後增《服食帖》三行,皆可補諸家釋文所未備。初購得時,缺魏鍾繇《宣示帖》及謝萬書三行,閱數月,芑堂復於原所藏處搜訪得之,遂成完璧。壬寅九月。」

  ○236谿州銅柱

  谿州銅柱在辰州府。五代馬希範據南楚谿州,峒蠻彭士愁寇辰、澧二州,希範遣將劉勍討之,士愁遣子師暠以五州降附,希範慰賚之,令仍守其地。希範自謂漢伏波將軍援之苗裔,乃鑄銅柱銘戰功,以踵故事,學士李宏皋為之記。柱高一丈二尺,入地六尺,下有石蓮花臺,四面刻字。余在湘得拓本,文中引伏波《銅柱銘》,有曰「金人汙出,鐵馬蹏堅,子孫相連,九九百年。」其語不類漢代文字,疑為臆造。惟歐陽公《五代》「溪州刺史彭士然」,柱文實作彭士愁,可以證前史之誤。

  ○237湖南學政衙門漢韓玄故物

  湖南學政衙門,其先為長沙府知府署。相傳後漢時,長沙太守韓玄城破死難,其墓即在今大堂煖閣下,凡知府履任者多不利。或謂學政為欽差官,當可鎮壓,於是兩署互易,故學政署規制不逮府署之廣大。署中大堂西,有老樹一,其高參天,相傳為韓公手植,至今時有神異。又大門內庭左,有大鐵鑊一,亦韓公時故物。壽陽祁文端公寯藻為學政時,有《神木》、《鐵鬴》二詩刻石壁間,《神木》詩云:「神木神木堂西廂,槐身楮葉相抱藏,中有赤心通朝陽。朱衣導從倏來去,云是韓公神所據。三年借爾蔭清風,下無蒼鼠上無蟲。」《鐵鬴》詩云:「鐵鬴鐵鬴門兩腋,腹奄脣厚徑五尺,雨痕沈綠土花赤。伊誰鎔鑄誰轉移,云是韓公飲馬池。三年借爾鑑容止,此中只貯湘江水。」

  ○238于謙填河鐵犀銘

  光緒甲午正月,黃仲弢前輩得于忠肅公《填河鐵犀銘》拓本,凡八行。第一行「填河鐵犀銘」五字。銘六行,文曰:「百煉玄金,鎔為真液。變幻靈犀,雄威赫奕。填禦隄防,波濤永息。安若泰山,固如磐石。水怪潛形,馮夷歛迹。城府堅完,民無墊溺。雨順風調,男耕女織。四時循序,百神効職。億萬閭閻,措之袵席。惟天之佑[惟] 【 四字提行,高一格。】 惟帝之力。 【 帝字以下提行,高一格。】 爾亦有庸,傳之無極。」銘凡六行,銘前一行「填河鐵犀銘」五字,末一行「正統十一年歲在丙寅五月吉旦浙人于謙識」十八字。後有道光戊申七月既望劉師陸跋,云:「黃叔璥《中州金石攷》引閻興邦《鐵犀填河廟碑記》云:『出大梁之安遠門,東北隅四里許,有回龍廟,後有鐵犀一,猙獰蹲踞,半出土上,背鑿銘,乃正統丙寅巡撫于忠肅所鑄以鎮水患者。闖賊圍汴,曾用萬夫移犀他所,千鎚百煅,聲聞十里,挾旬不能損其金軀,僅於左脇下穿一穴。壬子埋沒土中,後人劚地而得之。視其銘詞,隱隱隆起,若商周彝鼎,銀鉤無損,良有神呵護矣。其銘曰云云。』 【 文不重錄。】 道光癸巳歲,余客大梁,嘗訪其地,親至所謂回龍廟者,殿宇數楹,梁柱締構頗新,惟周垣未葺。問之土人,謂數年前有議重修者,庀材未竟而止。中祀神座神牌尚存,乃明季洎國朝有功於民社宣防者。殿外亭基上,鐵犀宛然在焉。銘文及前後題識,分別犀背左右各四行。『鎮河』、『鎮禦』,並作土旁;『百神効職』,黃攷作『百辟』,蓋誤。余摩挱文字,確是鑄成,非鑿出者。流賊鎚鍛經旬,卒未能損其全體,迄用狡謀灌城,而犀終以土得完,迨二百餘年之後,猶若新發於硎。及余訪得時,四百餘年矣。聞癸卯、乙巳兩歲,大梁再經水患,環城皆水,回龍廟者諒已同在波流,犀縱尚存,當亦沈埋沙礫中,未知其出又在何時?今日曝書,拾得紙本,不勝慨然。時正荊江盛漲之時,因取裝池,贈防江諸同事,且存金石舊話云。」

  按:《明史·職官志》,巡撫河南等處地方兼管河道提督軍務一員,宣德五年遣兵部侍郎于謙巡撫山西、河南。又本傳,宣德初增設各部右侍郎為直省巡撫,忠肅由御史超遷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在官九年,遷左侍郎。時王振方用事,有御史姓名類謙者,嘗忤振。謙入朝,薦王來孫自代,通政使李錫阿振,指劾謙以久不遷怨望,擅舉人自代,繫獄三月。已而振知其誤,得釋,左遷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闕上書,請留謙者以千數,周、晉諸王亦言之,乃改命謙巡撫,前後在任十九年。正統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遂有土木之變。此鐵犀,蓋忠肅再撫河南時所鑄。巡撫兼管河道,而宣德元年以後河屢溢開封,正統二年決濮州、范縣,三年決陽武及邳州,越數年又決金龍口陽穀隄及張家黑龍廟口,河患無歲無之,宜忠肅之懃懃於此也。潘氏《乾坤正氣集》所錄有誤字,可藉以正之。拓本破損,余為重裝。丙申三月朔祭忠肅祠,敬奉歸祠中,永永珍守,並要同郡諸子題識焉。

  ○239郎兆玉墓磚刻地券文

  江干徐村,俗所稱九龍頭者,美國教士設之江學堂。丙辰春,拓地建築,掘得一古墓,有二棺;又銅像一,作壽星騎鹿狀;瓷盃二;磚刻地券文一。文凡十五行,首行順刻,次行逆刻,以後各行皆然,顛倒讀之,文近俚而語絕詭異,謬託於仙鬼之說,蓋全仿南漢馬十二娘地券之文。王定叔拓以見示,錄之以廣異聞。文曰:

  惟大明國 【 大明提行。】 浙江杭州府仁和縣羲同坊二圖土地范明大王 【 大王以下為第二行,即倒寫。】 祠下,居住信士郎斗金、奎金、壁金,有父親郎兆玉,別號明懷,賜 【 賜字提行。】 進士第、奉政大夫、直隸淮安府同知。於天啟六年六月十四日戌時,往九仙山採藥,忽遇大仙,賜酒三杯,酩酊一夢,不還。就憑白鶴仙指引,用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貫文,買到皇天后土王真龍福地一穴,坐落錢塘縣定北五圖徐村土名顯聖隖三位夫人祠下,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黃泉。今具六至,明白給付,與明懷翁為萬年陰宅。倘有邪神野鬼、魑魅魍魎侵僭坟穴者,將券投至東嶽聖帝案前,以法驅遣。自安葬之後,福蔭科甲聯芳,位登台鼎,子孫榮盛,永保千秋。此券。天啟 【 天啟以下提行。】 七年七月二十一日申時。立券人皇天后土王 【 押】

  【 下列三行】 牙人張堅固 【 押】

  李廷實 【 押】

  代書人白鶴仙 【 押】

  【 四押字作篆文,曰「榮華富貴」。】

  地券 【 二大字,作篆文。】

  按:天啟七年至今丙辰,二百九十六年,乃為外人所發掘,可謂奇劫。郎兆玉字完白,別字明懷,萬曆癸丑進士,著《無類生詩集》,西湖金沙港先覺祠列名入祀;子壁金,字公是,工詩,嘗刊《五雅》,固杭州舊族也。

  ○240衛毅夫壙記

  癸丑之歲,湖州烏程縣某鄉,新出宋故十進士衞公壙記,文凡十行,語頗簡質。「衞君諱毅夫,字子剛,世居嘉興府華亭縣,淳祐改元八月葬於安吉州烏程縣澄靜鄉朱隖之原。是年八月,孤子國寶、國卿書。」末行小字曰:「雲邑朱春刊。」宋時,華亭縣屬嘉興府,理宗寶慶二年改湖州為安吉州,皆與志合;惟十進士之名未詳。石為王廌陬生所藏,余得拓本,亟付顧輔卿,俾補入《通志·金石》云。

  ○241吴越金塗塔拓本

  劉聚卿藏吴越金塗塔拓本,為吾鄉魏稼孫手拓,全塔具備。曩聞楊見心復言所見拓本甚多,謂當日造塔時以「保安人民」四字分鑄其陰。按《金石契》撫刻金雲莊藏者是「人」字,陳默齋藏者是「保」字,此拓本陰十九字,「同」下一字似是「保」字而不甚明晰。又余子士鑑京師得一拓本,乃是「金」字,疑八萬四千之塔分字標題,殆不止如見心所云者。自來著錄家皆無攷證,不敢肊說。塔為周世宗顯德乙卯造,實俶嗣爵之八年,至明歲乙卯,蓋十六甲子矣。「山河幻影,宮殿荒蕪,鷹虎刲刳,人天慘澹。」讀吾宗聖徵祭酒題句,不禁為之一回腸一盪氣云。

  ○242雲泉山風水洞唐人題名 【 左列凡七行】

  前國子監四門助教武儒衡,元和二年二月□日題。

  吴興沈岫,元 【 此下脫「和」字。】 二年正月三十日題。

  殿中侍御史內供奉鄭敦禮,元和二年五月七日赴新 【 下似尚有二三字,不可識。】

  □ 【 似是「睦」字。】 州刺史李幼□,元和元年十一月廿九日題。

  饒州刺史李夷簡上□遊,元和二年四月十二日題。

  范陽盧縝,元和四年 【 「年」字全闕,以文義定之。】 十月廿五日□□富陽令鄭暐□□後到。 【 凡四行,此獨右行。】

  監察御史李事舉、杭州刺史賈全、大理司直王□□□□□□□。 【 凡四行,第四行字不可辨,石亦斜泐。】

  ○243吴越國投太湖水府銀簡玉簡

  吴越國投太湖水府銀簡拓本一、玉簡拓本二,劉蔥石參議藏。銀簡拓本舊藏嘉興鮑少筠、吴江翁海村;玉簡拓本則上虞羅叔韞以贈劉者。海村跋云:順治元年夏,吴中大旱,太湖龜坼,簡村居民於湖底得錢武肅王龍簡,蓋投水府之告文也。其文一百七十九字,其質白金,重四十兩,長五寸四分,廣三寸七分。翁之外祖沈拙齋欲以銀四十易之,不可,乃假拓數十紙藏之。後聞其家卒鎔廢之,幸有拓本流傳人間。今錄其文,曰:「大道弟子、天下都元帥、尚文、守中書令、吴越國王錢鏐,年七十七歲,二月十六日生。自統制山河,主臨吴越,民安俗阜,道泰時康,市物平和,遐爾清晏。仰自蒼昊降祐,大道垂恩。今則特詣洞府名山,遍投龍簡,恭陳醮謝,上答玄恩。伏願合具告祈,兼乞鏐壬申行年四時履歷,壽齡遐遠,眼目光明,家國興隆,子孫繁盛。志祈玄祝,允協投誠。謹詣太湖水府金龍驛傳於吴越國蘇州府吴縣洞庭鄉東皋里太湖水府告文。寶正二年歲在戊子三月丁未<朔> 【 「朔」,據《全唐文》一三0卷補。又,「寶慶二年」,《全唐文》作「寶慶三年」。】 二十六日壬申投。」玉簡長三寸五分、廣二寸八分,文略同,惟「伏願」下多「年年無水旱之■〈)十(〉, 【 釋者謂是灾字。】 歲歲有農桑之樂」二語,少「合具告祈」四字。楷法略似《麻姑仙壇記》,拓本極精。

  ○244曇山朱文公題名

  曇山朱文公題名 【 左行。】

  紹興甲寅閏十月癸未,朱仲晦父南歸,重游鄭君次山園亭,周覽岩壑之勝,裴回久之。林擇之、余方叔、朱耀卿、吴宣之、趙誠父、王伯紀、陳秀參、李良仲、喻可中俱來。」字秀拔,無一筆漫漶者。

  ○245唐代朱氏墓誌銘

  唐故徐處士故朱氏夫人墓誌銘 【 並序一行,文十六行,銘四行。】

  夫人姓朱,義陽人也。係本陸終第五子安仁之後,先封安仁為曹姓,食菜於周,佐武王伐紂於邾,後為楚滅,去邑為朱氏。吴標四族,周隱七賢,繼廿英豪,布在方策,由漢朝錦衣太守公處於會稽,自斯一家遂為越人也。

  夫人稟性淑順,幼嫺女儀,望族移天,疋於東海徐氏。雍雍著代,肅肅承宗,長若琴瑟之和,不替女賓之敬,實人倫之軌範,亦閨梱之徵猷。年纔甲子一周,懿夫先殞,夫人在疾。樂業資生,德長家豐,鄉閭益敬。冢男邱女,婚娉近周;稚女童兒,冠筓未備。母能慈訓,子等白眉。天假夫人之奇姿,不假夫人之永壽,以開成五年二月二日遘疾不愈,全而歸之,勦於私寢,享年六十有七。育子十有二人:伯曰沛、曰澤;叔曰慶、曰政;季曰鼎、曰遇。長女娉余氏;次適於王;仲女未疋,先夫人而□;次納王氏禮,有請期;季女二人,幼而可喜。以其年九月廿四日窆於下臼浦首,北去海塘一百餘步,去懿夫墳西三步。墳作丙向之原,禮也。嗣孝楚毒,悲感無時,號□□□,泣枯其淚,內外霣涕,日慘風悲。龜筮既從,□□宅兆,慮邱阜改■〈貞彡〉, 【 ■〈貞彡〉字,士鑑於敦煌石室經典釋文唐卷子殘本,見《尚書》於「變」字正作「■〈貞彡〉」,下注「古變」,乃定為變字。】 勒石載辭,嗚呼哀哉!迺為銘曰:

  有美一人,性善若水,其德貞順,其容端美。年周甲子,良人已喪,帷殯晝哭,情同敬姜。平沙之垠,渤澥之陽,夫人新墳,馬鬣封方。列生之行,刊石為銘,萬古千秋,永□幽塋。

  右唐徐處士朱夫人墓誌銘,在餘姚縣某鄉,光緒某年出土。翁又魯教授得此石以貽其戚西湖壩魏君,今藏魏氏。 【 文內「勦」字,義未知所本。】

  ○246曲阜元代殘石

  壬子八月,梁節庵謁曲阜孔子廟,復徧謁周公、顏子之廟,於顏子廟得至元正殘石一,命工拓歸見貽。石上截已斷缺,下截存字七行。第一行僅一「銘」字。二、三行行八字,曰「雲篆其中玉壽其德」「帝翊斯文子孫千億」。四行至七行行五字,曰「稷埜遺民為」「洙泗主人銘」「至正乙酉仲」「冬吉日謹誌」。惜其人姓氏翳如,要是宋之遺老。山東郡縣久淪於金,緜歷至元,而猶不忘宋室,自號遺民,其志亦可哀矣。

  ○247九鐘

  樊樊山辟地滬上,銳意為詩,憂時感事,一寄於篇什,間亦填詞。其題士鑑《九鐘精舍圖》詞云:「第一鐘,魯邍遺篆刻螭龍,萬年永寶雲仍用,筋頭垂玉,土花繡綠,曲阜古城東。 第二鐘,翰林得寶似弘農,南齋書畫勤供奉,花甎散直,墨池洗硯,辛苦校魚蟲。 第三鐘,翰林攷據阮兼翁,高齋彝鼎多清供,榮猨製作,蒲牢款識,聲採滿寰中。 第四鐘,吉金摹入剡藤中,蒼然萬竹瀟湘夢,國香九畹,靈文九曜,看畫卷簾櫳。 第五鐘,姒庭簨簴不成龍,鼓鼙北嚮山陵動,湘靈鼓瑟,漸離擊筑,非復舊笙鏞。 第六鐘,液池鵷鷺散秋風,天津橋畔聞鵑痛,雁門踦矣, 【 君病足居天津。】 西山傾矣,聲應洛陽銅。 第七鐘,老萊衣綵返江東,白華詩好吹笙送,臣忠子孝,華鯨一吼,棒喝震羣聾。 第八鐘,回思長樂一林楓,聞鐘醒了春婆夢,玉堂天上,黃冠海角,開卷意何窮。 第九鐘,紀羣間著不才融,東南耆舊如星鳳,休休亭裏,打鐘掃地,莫唱白鳧翁。」跋云:「九鐘出於己酉,圖作於庚戌,余題辭在壬子。三四年間天崩地坼,九廟龍簨,震虩不寧。黃浦相逢,同悲彼黍,以九張機舊調寫之,其聲哀以思矣。」

  右詞九章,自第五章以下,假物抒懷,撫今追昔,蓋不勝故君亡國、漂搖風雨之悲。水雲捶琴,皋羽碎竹,同茲激楚,益復纏緜,我讀之淚涔涔下也。

  九鐘者,余子士鑑在京師所得,宣統己酉始出土在曲阜縣西南十里。鐘大小各不相侔,銘文同而行數多寡,字數疏密,篆體變化,均不相襲。文曰:「魯邍作龢鐘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享。」士鑑為攷證一篇,定為魯卿大夫名原者。卿大夫得用樂縣一肆,此編鐘當十六枚,今僅得其九耳。長沙王祭酒師,稱其引據經傳,頗為精覈。閩縣林畏廬紓,為繪《九鐘精舍圖》,並精拓九鐘於後,將徧徵題詠以張之。

  ○248宋湘弔李長庚詩

  李忠毅公以勦海寇蔡牽力戰死,天下惜之,一時弔挽詩至夥。余讀宋芷灣湘一首最奇崛,寫忠肝毅魄,颯爽如生。其詩曰:「入海斬蛟,登山射虎,壯士出門,寸心報主。生也,臣不敢知;死也,臣不敢辭。臣知殺賊而已,焉知生歸死歸?汝賊蔡牽,汝何么麼?海水四晏,無風鼓波。汝賊蔡牽,汝何多狗?狺狺血人,千里牙口。汝賊蔡牽,我來將軍,將軍飛來,汝聞不聞?汝賊蔡牽,汝何不柁?上天入地,將軍殺我。汝賊蔡牽,汝何不弓?出日入月,將軍如風。汝賊蔡牽,汝何不死?罪大海小,將軍守此。迷迷離離,將軍之旗;歌歌舞舞,將軍之鼓。將軍曰刀,蒼天晝高;將軍曰矢,怒潮夜死。吁嗟乎!臣不滅賊,臣甘死賊;臣且滅賊,臣竟死賊。海水無情,天風盡墨。臣北面稽首,謝天子聖德。天子無悼臣,臣死臣之職。大海蕩蕩天所圍,雲車風馬神靈來,上帝許我梟厥魁,明年蔡牽死,戰士休徘徊。龍宮開,靈風回。」

  ○249么妹

  么妹,黔中土司龍躍之妹也。其祖為黔苗長,方吴三桂據滇時,檄諸苗策應,獨與抗。滇平,論功賞總兵官。四世至躍,秩遞降為千總。嘉慶初,南籠狆苗滋事,督軍檄躍赴軍。躍疾作,遣么妹統所部三百人詣營聽指揮,戰屢捷,是年八月十五夜破南籠賊巢,擒其渠王囊仙、韋七綹鬚。所遣八路軍,么妹其一也。督軍錄躍功,而重賚么妹,遣之歸。大興舒鐵雲位,在軍中目擊其事。震澤趙艮甫函作《么妹歌》。艮甫少負才氣,十四試不得售,嘗從楊蓉裳芳燦游,與顧蒹塘、蘭厓,徐廉峰,楊伯夔齊名,有《同岑五家詩》之刻。所著有《樂潛堂詩集》八卷、《菊潛菴剩稿》三卷、《飛鴻閣琴意詞》二卷。又當時有平艮、仄艮之目。平艮者,曹按察楙堅,亦工詩。以兩人皆字艮甫,而曹、趙音相近也。

  ○250黃體芳詩

  如皋冒鶴亭廣生刊瑞安黃叔頌、仲弢昆仲之詩,曰《二黃先生集》;余獨憾吾師漱蘭先生詩無可蒐緝。先生不以詩名,而敦崇氣節,時流露篇什間。嘗見先生題丁氏《雙烈圖》七絕三章,亟錄之,亦吉光之片羽也。詩云:「弘光殘局最傷神,椎布能將正氣伸,愧煞急裝諸婦女,苦隨馬上窄衫人。 【 明南京之變,馬士英窄衫小帽躍馬出城,隨行婦女皆急裝。】  婦節臣忠等可哀,更從九死別奇侅,當時淺水西洋港,一躍何曾了念臺。 【 蕺山先主扁舟辭墓,躍西洋港,水淺不死,絕勺水十三日然後正命。】 哦詩握翦紹先芬,二百年來雙節聞,此幀君家猶木像,永維忠孝到仍雲。」

  又於袁忠節《水明樓集》得附刊先生詩四章,並錄之。

  《感事》云:「邊將空吹月夜笳,使臣枉泛海天槎;世無士雅[稚]雞聲惡,廷少文貞豸角邪。榻畔他人鼾我室,域中今日算誰家?處堂別有怡然趣,燈火笙歌度歲華。 青蠅俟我海東隅,敢道餘年強自娛;運值奇窮招鬼侮,病甘坐廢厭人扶。心真寒極腸猶熱,愁到濃時淚轉枯;生不嫌遲嫌死晚,眼看淨土豢狼貙。」  《喜聞壺公奉召入都》云:「龕拯端須仗異材,時屯陽九鬱雲雷;推枰從古諮長算,乘傳親承敕外臺。度實贊予淮蔡定,光留作相洛師來;武昌柳亦知攀戀,一一陶公手自栽。  弱噏強張局勢艱,機神無滯在心閑;國工始辦刀圭用,羣筴方收履屐間。括地象圖形便在,通天犀帶內臣攽;披忱入對天章閣,一豁籌邊聖主顏。」

  ○251李慈銘四君詠

  李愛伯先生詩關掌故者多,先生歾後,無為之續刻者。余嘗錄《四君詠》四章,不獨存先生詩也。先生詩文稿多在日記中。《越縵堂日記》起咸豐間迄光緒己丑,凡四十餘冊,今石印本闕最後一函,蓋己丑以後之六年。此詩作於壬辰。先生詩佚者多矣,惜哉!勤果,鄉先正,未接音塵;文恪,則累世交親,余與兒子士鑑又同出公門,飫聞緒論;閻文介、鄧鴻臚,奏疏皆夙所心折。十年以來,風流頓渺,蓋不禁人亡國瘁之感云。《四君詠》並序云:

  四君者,故兵部尚書山東巡撫大興張勤果公曜、故東閣大學士朝邑閻文介公敬銘、故鴻臚寺卿歸善鄧君承修、故工部尚書壽陽祁文恪公世長也。余與鄧君雅故,同官於朝,朝夕相聚蓋十餘年。勤果則自西域入朝始相見,甫半載別去,而書問殷殷,踰於故交。文介來長戶部,僅以公事相見曹署,三年中不過四五也,然折節於余,肯受余之盡言,有故交執友所難者。文恪久官京師,撫塵曠絕,三十餘年中嘗兩遇於廣坐;及同官臺中,甫數月,亦惟公事旅見二三次,而相期甚至,以古人見待。四君皆一時偉人,其所建樹或已顯於世,或不能自見,而守正嫉邪,孜孜為國。鴻臚年少余十餘歲,事余在師友間,忼慨奮迅,風采照天下,卒以此為要人所忌,鉏鋙去官;乞歸養親,又為大吏所齮齕,鬱鬱以死,尤為可悲。中丞以儒家子納秩從軍,二十餘已立功河朔,及從左文襄出師關外萬餘里,掃穴犂庭,疏勒、烏孫復歸版籍,奇績軒天地;至填[鎮]撫齊魯,治河尤有勞;然其歾也,以東三省邊界多事,欲整率舊部效命黑山、白水間,嘗詒書於余,懇懇以身將老、諸帥多死,思盡力為國捍邊,余未及報而訃至,所謂歿而猶視者。相國以治賦稱,嘗司胡文忠、曾文正軍餉,人比之劉晏,清操絕俗;其入掌邦計,倣國計簿,綜括天下財賦,勾稽出入,世頗以聚歛目之,然為國家計久遠,竭盡心力;追劾戶部三貪吏,逮捕浙人大猾胡某,尤快人心;黜去曹郎不職者十餘人,不顧嫌怨;及入政府,卒以剛勁為纖人所扼,沮櫐萬端,主眷遂衰,憂危去國,身後贈典猶從減削。司空承其家法,廉靜自持,晚際時艱,懃懃憂國,雖不自表異,而遇事守正;比長冬官時,同事者巧宦取容,曹司承風,諧媚競利,習為故然,深痛疾之而不能勝,居常邑邑,至歾之日,家無餘資。嗚呼!四君皆躋通顯,而其既也,皆不得意於世。中丞遭際為最亨,然歾後負累鉅萬,聞其病甚時,至斥距醫藥求速死,是皆可悲也!余窮於世,交游幾絕,而如中丞、鴻臚之傾心投分,相國之折節,司空之引重,有踰於尋常萬萬者。自昔年歲在辛卯,中丞薨於歷城,年甫六十。今年歲在壬辰,相國薨於虞鄉,年七十六。閏六月,鴻臚卒於家。八月,司空薨於位,年六十八。感哲人之繼逝,傷吾生之僅存。夫傷鄧歎張,交期恒有,若文介、文恪,未嘗有杯酒之歡,從容之雅,然而袁宏之賦士行,豈為胡奴;孫綽之泣真長,何干季野?蓋燥濕之應,不以高下殊;膠漆之投,不以久暫判。銅山崩而洛鐘應,桑葉落而長年悲,豈特郢斤輟操,牙絃絕響,蓋彌有林焚鳥槁,川竭魚枯之痛焉!逝者不作,後世難誣。徐孺奠雞,或生芻之未具;林宗慟野,知大厦之難支。儗紫陽之續騷,我有兼痛;較昌黎之哀董,彼止私情。小雅能誹,長歌當哭,各為一詩以弔之。後之覽者,可以悲焉!

  尚書奮孤童,束髮事戎纛,一戰摧黃巾,氣已無河朔。積伐開汴藩,方伯少年獨, 【 用《晉書·荀羡傳》語。】 誰何彈章來,吹毛恣■〈走彔〉■〈走足〉。文宗惜將才,特詔付軍幄,橫行雖回改,專征實董督。拜命益感厲,殺賊日馳逐,遂成嵩武軍,千里掃氛濁。中原既滌蕩,長驅出秦蜀,河湟聚花門,妖彗亙地軸。金城照組練,玉門塞戈鏃,孫軍轉戰前,所至無悍族。天山水莪莪,雪夜萬騎蹴,堅壘悉蹋平,西域國卅六。直抵伊列河,犂庭獮禽鹿,偏師拓疏勒,中屯鎮溫宿。 【 公駐阿克蘇最久。】 丁零亦請吏,回紇胥受束。漸次興耕桑,遺黎知誦讀,稍暇歌投壺,禮士若不足。我友施士丏,豪氣讎視俗,謫宦依幕府,軍諮力推轂。論功歸飲至,入覲天顏穆。詔濬長安渠,萬指瘁畚挶。帝命還左班,寵以八坐祿。旌節撫青齊,鳬藻滿川陸。陽侯忽遘災,淮濟並窮瀆。一身填橫流,長隄斬山谷,瓠子幸告成,衮衣去何速。公家本始寧,我生共鄉曲,遠道無一面,同聲致遐矚。京華喜相見,深談屢跋燭,傾吐悉肝膈,倚仗勝骨肉。昔冬貽我書,憂國淚可掬。海■〈宀禹〉多伏莽,宿將半墓木,根本東三省,強虜正眈目,欲及身未老,盡瘁捍邊牧。我書未及報,公訃已來告。齎志視青冥,百身竟莫贖,豈止海岱間,瀕河萬家哭。 右張勤果公。

  文介起科第,浮湛戶曹郎,烈烈胡文忠,一疏揚明堂。清節比廉范,心計如孔桑,出司鄂軍餉,千里無見糧。忠義相激發,士馬日騰驤,用其治賦功,遂落欃槍芒。積漸受主知,三遷專齊疆,強力故不怠,所至蘇疲甿。內召副司空,堅臥還虞鄉。今上元二灾,三晉尤凋傷,赤地無遺黎,存者為強粻。公時投袂起,曾袁相扶將, 【 謂晉撫曾忠襄公、侍郎袁文誠公。】 肉骨逮秦豫,畿輔資屏障。 【 平】 詔拜大司徒,國計倚以強。遂綜會計簿,抉弊先持綱,墨敗劾貪吏,巨螙鋤奸商。帝心益眷注,密勿參巖廊,遂正中書席,主聖知臣良。孤立無黨與,衆沸成蜩唐,屢疏爭不勝,去國心傍徨。養老乏上尊,優秩無月羊。余時居曹署,散拙守故常,朝謁屢移病,不識金與倉。公意獨延竚,音問時琅琅,屢欲強之起,羣力期劻勷。頗病公刻覈,束溼無舒長,引義與公爭,氣亢詞過剛。公顧听[忻]然聽,直諒無它腸,公既不安位,我亦辭周行。同官有袁宏, 【 謂爽秋。】 問訊公在牀,猶傳太息言,殷勤詢行藏。公今歸帝所,我忝司臺章,緘默取充位,月日常憂傷。寢門泣公訃,秦樹雲蒼茫。  右閻文介公。

  鴻臚嶺南秀,忼慨人中英,少年取鄉賦,入訾繫華纓。浮湛白雲署,錄錄不自名,一朝擢諫官,建樹何諍諍!至尊初御極,親賢秉鈞衡,東朝再莅政,堯舜有孝貞。納諫如不及,上書日有程,延英立召對,朝奏夕已令。羣少厲鋒氣,危言恣彈抨,有失不爾罪,微善必予旌。宦豎皆側目,出入莫敢攖,漸致召朋黨,報復仇萌。 【 此句缺一字。】 君時婁拜疏,所言皆至誠,亂始務防漸,倖門先塞庚。事或關國體,雖小必力爭,兩宮婁嘉歎,手疏示公卿。讀者為流汗,邪佞相驚憂,門庭日羅雀,圖史無觴觥。時時過予語,大厦期共■〈学,足代子〉,私憂八關輩,水火滋軋傾。鬼蜮恐壞事,有累朝廷明,世事易翻覆,朝局如楸枰。自詡稷契輩,摧落同枯莖,羣犢破轅出,一牛負重耕。晉秩大鴻臚,銜詔事遐征,單騎出絕域,拂菻方縱橫。交南已吞噬,嶺表方窺偵,荊國主棄地,扶風欲逃盟。君獨苦搘柱,犂靬大呼訇,黲黲鬼門關,毒霧天為赬。巨虺上樹立,飛鳥晝不攖,醜夷更肆毒,絕食陳鬼兵。刀戟積雪列,礮火殷雷轟。從官半瘴沒,廷議戒僨成。君獨以死誓,終得持輸平。還歸見天子,造■〈桼阝〉陳哀鳴:臣力此已竭,戎心猶未盈,幸不辱國命,乞骸終餘生。長樂為感動,溫旨固留行。君復過余言,進退心怦怦。已中要人忌,留去何重輕,臣衰況親老,白華猶可營。誠知聖恩厚,庶幾全萊嬰,歸臥白鶴峰,足不來羊城。奈何鵬鳥災,玉棺遽下迎,老母猶在堂,長夜目不瞑。平生膠漆感,事予猶事兄,一朝訃音至,祝予老淚并。婚媾竟未就,稚子哀孤惸。 【 君最愛第四子,常攜以見余,為求佳對,余欲以從孫女議昏。適君告養歸,而余孫女在里門,遂輟議云。】 為君賦大招,靈車還帝京。搔首白髮短,日莫傷我情,持此問邠老,瓊海呿悲鯨。 【 謂潘孺初時歸瓊州。】   右鴻臚鄧君。

  文恪席華貫,黃羊承遠裔,儒學守素風,三晉首門第。相國佐宣宗,益以大其世,公幼稟庭誥,淡泊自約制。相國致政歸,徒步赴上計,系踵登承明,廉靜忘貴勢。回翔臺閣間,所職祗辭藝,篠簜皇華榮,黼黻卿雲麗。廉泉不自潤,車服日以敝,國是正多艱,退食常泣涕。馴至九列崇,志欲四海濟,危言激同僚,清節率羣吏。洎拜大司空,壹志釐夙弊。故事分六官,戶工職金幣,利藪害所叢,蠅蚋競嘬嚌。營繕今將作,都虞筦水利,慕羶尤紛■〈員云〉,逐臭類狂猘。不問職所守,祗爭骨可噬,妄言效禽行,脅肩更■〈攸上目下〉睇。旁觀為泚汗,一家得甘毳。公本嫉惡嚴,力欲振頹滯,屹然中流間,左右苦牽曳。衆濁憎獨清,孤掌支羣擠,奈何不憗遺,居位甫踰歲,易簀餘空籯,琀斂無複製,中藏出賜金,債家已門逮。公癯美髭須,煦嫗在辭氣,其中秉剛強,匪石不可礪。我生與公疏,性分有神契。我晚始入臺,公聞喜投袂。庶幾鳴鳳來,一旦豁氛彗。逡遁未即發,公婁道我嚏,不謂遽騎箕,九京得無懠。鉛刀遲一割,日中必致熭,餘生一息存,此心千古□。蕭然繐帷寒,沈疴不能詣。 【 公在殯時,余以病足不能往弔,心常蹙然。】 終期芹曝獻,當公絮雞祭。三歎四君詠,豈止哀已逝。  右祁文恪公。

  ○252鄧承修奏議刻本

  梁文忠病中寄贈鄧鐵香鴻臚奏議刻本。文忠書中言「鴻臚畫界受瘴,病未三日,即棄母而死,吾輩無不痛惜。其孤搜集遺稿,刻成寄京,今以一部分贈,此公所欲看之書也。忠直清諫,中無他腸,同時言官,未有其比,今已矣。覽其遺書,恍如在宏衍庵旁書窗對論時也。世亂思賢,吾輩當何如哉?」余輯《讜言錄》,採鴻臚奏摺數首。今得讀此集,多昔所未見者,忠鯁切直,如見其人。

  ○253王先謙贈詩

  長沙王葵園師,詩學杜陵,平生不輕作投贈。余兩至湘,其後皆以疾告歸。

  甲辰去湘,師以詩贈行,云:「廿年不踏長安地,夢想朋游醉文字,聞君持節渡湘來,喜入燈花照無睡。知君慧眼湘月明,信君澄懷湘水清,賢名一日播萬口,邦人引領神先傾。甄文救弊不遑恤,遠接朱張 【 肯甫、燮鈞兩學使。】 近無匹,乘軺崔浩時共榮,奏賦相如自稱疾。王程三載甫經年,何意告別無留連,君身豈藉官職重,所惜多士無良緣。明廷衮衮登英傑,不信扶危少施設,育才堂館高切雲,勸學文書紛似雪。樹人敢謂非嘉謀,城社狐鼠難可搜,狂夫橫議懼民散,相忍得非根本憂。我今伏處成衰暮,箝口藏身真自悮,君雖暫歸行入朝,莫忘青蒲陳諫疏。」

  己酉,余感時局泯棼,有去志,師見余和金甸丞太守句,惜余之將去也,有七言古一章見示,云:「自修學使見示和甸丞詩,有『山中故人昨有書,匧底荷衣行料檢』之句,再次韻奉柬。  憶昔學館誇同年,費 【 雲舫編修。】 【 望雲祭酒。】 聯步先歸田,蘇臺攜手雜嘲笑,我亦行謝區中緣。平生體性慙質直,捷足甘輸當世特,尚喜時多箕潁流,堯天不改蒼蒼色。翻思袁許死建白,我時倖作懸輿客,苟免偷生直到今,■〈戚〉■〈戚〉空為元化役。羡君湛露晞朝陽,天庭騰上眉間黃,清標學業有繼起,珂里似是高陽鄉。教思為澤文為江,千里春風綠楚茳,荷衣漫續靈均製,虎氣龍身安可降。長君一日吾誠忝,李翰枯澀羊欣儉,乞書枉贈瑤華篇,更啟金壺五龍檢。」

  壬子,余辟地海上,以詩寄師平江,師有和作,云:「中土餘殘局,當年仗一流,嗟傷樊柳晚,聳懼及瓜秋。雷電生千嶂,江湖吐百洲,與君暌隔意,兩地感覊囚。夢寐乾坤窄,風塵歲月徂,直愁廿年後,無復一人儒。浮海君先將,傳經子作徒,和詩聊自壯,鄰德不嫌孤。」

  錄之以見吾師相愛之意。

  ○254趙啟霖贈詩

  湘潭趙芷生提學啟霖,官御史,性剛直,以言事得罪去。余電趣還湘,請監督高等學堂。比過武昌,張文襄留主存古學堂講席。文襄內召,芷生謝歸,余堅請主高等學堂。未幾,詔復原官,尋簡四川提學使。先後有贈余詩數章。芷生學行,在湘中士大夫當首屈一指,余所最心折者。一別十稔,世變澒洞,乃至於此。錄其詩,益不勝今昔之感云。詩凡五章。

  其一曰:「千年道術何曾囿,一代宗風匪易任,稍見斵輪成大輅。飜從躍冶鑄祥金。柔坯剛甈艱難日,聖伏神徂繾綣心。獨愧支離疎謦欬,滄州回首又春陰。」

  其二曰:「天涯何處識春歸,盡日輕陰對掩扉。澗草漸生還漸長,山禽時止亦時飛。流年坐覺成新故,薄醉何容著是非。冉冉春光堪悵望,湖波添漲上苔磯。」

  其三曰:「不將春事細平章,誰信郊居氣味長。海燕歸來爭解語,園蜂簇處但憐香。清明風日銷詩句,爛漫江山寄草堂。三尺漁竿吾道在,濯纓猶自有滄浪。」

  其四曰:「三年已感離羣久,萬<里?>何堪別路長。邛邛偎依成小聚,鷹鸇寥闊不同行。軒昂謨議隨青瑣,牢落心情撫皁囊。獨有韋弦珍重意,鳴雞風雨道難忘。」

  其五曰:「巫陽雲雨自朝昏,何處登樓望九門。夢寐從君心莫逆,蹉跎憐我舌徒存。橫流祗為斯文懼,方枘知非末俗尊。目盡天涯春色晚,湘濱回首長荃蓀。」

  余去湘,芷生以述別五古一章見貽,詩云:「三古重教學,大旨明人倫,陶化既有具,遂使風俗純。誕章逮乖離,斯文賴彌綸,百世其可知,損益相環循。斷斷濟時策,變通謂宜民,興學議初起,■〈扌間〉然語更新。道器本該貫,往訓故未湮。云何事勦說,鹵莽為一鈞?牛從忘雞尸,坐致諸夏淪。夫子信宗匠,宇量淵且醇。爰初莅湘浦,士氣驕不馴。公謂詖邪詞,譁躁乃無垠。從容董其綱,檃括實苦辛。持剛而劑柔,誡勉抑何諄!不動聲與色,庠序還莘莘。三年畏壘居,輿情始歸仁。若非鎮羣哤,僨張為禍鄰。湖外今謐如,此功難具陳。逝將理歸鞅,誰歟嗣清塵?猗彼子衿徒,朝夕視北辰。風采所範圍,隱紓國步頻。洶洶九州間,飄搖會艱屯。吾道要有託,敻矣休天均。賦分愧蹇拙,孑立少依因。長者不遐棄,垂眷意益肫。側身望橫流,欲濟茫無津。離心浩難裁,緒言若為親。惟祝松筠姿,後彫在自珍。」

  ○255華陽宋濂祠墓

  華陽縣城東宋文憲公祠墓,咸豐元年先大父官蜀藩,嘗捐奉重修。越五十年,慶坻重至蜀,謁祠,棼橑剝陊,榛莽塞路,乃與同鄉同官,醵金補葺,復還舊觀。祠中有清風亭、明月池、青蘿山房、潛溪別墅。落成而祭,為文勒石,以記其事,並補刻先大父昔日記事詩於石。同里王詠齋丈,詩人也,成六絕句,云:

  鯈曶飛光五十春,疏鐘細磬涴流塵,空餘■〈犭屯〉穽雞塒地,零落弦歌雅誦人。 石馬金鳧委斷蓬,蕭騷落盡古青楓,可憐華表無歸鶴,誰薦寒泉酹殯宮。 使者風流冠世賢,溫溫祖德述當年,金邊玉豆重蠲絜,一曲迎神咽素絃。 披榛乍見石龜趺,蘚碣苔碑手自摹,生恐牧童更敲損,遺邱分付禁樵蘇。 點綴煙螺一簣山,歸思繚繞故鄉關,清風明月曾無恙,合補青蘿宿翠鬟。話到囏難嘳息同,狂瀾誰障百川東,登堂三擿靈鱓鼓,髣髴驂蜺下太空。